中国的封建礼教持续了多少年

如题所述

  1、中国的封礼教持续了2500多年历史。
  
2、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按照历史研究的最新估计,人类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的历史至少有一百万年。如此漫长的历史,加上又没有可供记载的文字,所以原始社会的礼仪形态只能是一种推测,拿不出有关的历史遗存予以佐证,所以原始礼仪只能是礼仪的萌芽。中华民族礼仪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礼仪作为文明标志,源远流长,并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礼仪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共同采集、狩猎、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礼仪的最初萌芽。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礼”起源于原始社会中氏族公社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
  “礼”的制定可上溯到周代,周代的“礼”有许多方面是后代“礼”的渊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礼”的教育。“礼”的内容比较全面规定了处理、调整当时社会各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后来还专程到周吸收夏、商两代的经验,并有所发展,是比较完备的,所以他说:“吾从周”。孔子选取了必须学习的礼制十七篇,编辑成《礼》,也就是流传至今的礼仪。《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善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还提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在这里“端”是“萌芽”、“因素”的意思。战国后期的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认为“礼”是一种实践可行的东西,是人类清醒理智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伦的客观需要。他认为对“礼”的认识和实行程度如何,是衡量贤慧与不肖及高低贵贱的尺度。他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是礼,谓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
  礼仪的正式形成,应当始于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时的礼也就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礼的形式和制度。例如,周
  代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简称“三礼”,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古代指祭天、祭地、祭宗庙的礼节;天、地、人之礼。)就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这也是被后世称道的“礼学三著作”。“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达到了系统、完备的阶段,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而周公提出的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则更是将礼推崇到高于一切的地步。奴隶社会的礼仪旨在不断地强化人们的尊卑意识,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当然,不容否认,“三礼”,特别是《周礼》,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封建社会的礼仪,标志着礼仪已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将人们的行为纳入了封建道德的轨道,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在这一时期被演绎为“君权神授说”的完整体系:即“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不变,道亦不变”,并将这种“道”具体化为“三纲五常”。按照儒家学派的说法,天地万物皆由阴阳合成,“阳”应当总是处于主导地位,而“阴”则总是处于服从地位。君、
  父、夫是“阳”,臣、子、妻是“阴”,“阴”要永远服从于“阳”,所以必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
  封建礼仪中的“君权神授”夸大神化了帝王的权力;而“三纲五常”则妨碍了人的个性的自
  由发展,阻挠了人类的平等交往。礼仪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窒息人们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宋代将封建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为代表“程朱理学”的天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而人性的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
  “家礼”的兴盛是宋代礼仪的又一特点。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这一时期封建礼教强调的中心,“三从四德”成为这一时期妇女的道德礼仪标准。“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
  德”是指“妇德”(即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即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即容貌打扮整齐美观)、“妇功”(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按照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设想,只要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每个妇女对丈夫尽“节”,那么封建社会各阶级就会“和谐相处”,封建统治就会长治久安了。
  明、清二朝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并有所发展,家庭礼制更进一步严明,将人的行为限制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范畴,从而使封建礼仪更加完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8

  至少已经2500年,且还在继续中

  封建礼教,至今还是维系中国社会的力量啊,从来就没有断过。

  或者说封建礼教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先搞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封建礼教?

  1、封建礼教主要是指孔子整理的周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因为周朝是封建社会,所以把周礼称之为封建礼教;(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2、秦朝以后,进入极权专制社会,并非封建社会,所以现在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统治者加诸于民的有利于稳固其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汉武:(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

  二、封建礼教主要的内容

  (一)特权思想:

  政治、经济上不平等,血缘关系上不平等,总有人高高在上,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臣忠造就了君昏,子孝造就了父暴,妻贤造就了夫恶。弱势者的利他主义,成全了强势者的利已主义。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待陌生人,往往就采取非人道的行为,此种观念不利于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有碍于社会公德的建立。

  (五)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三、重建人文礼教,应以彻底批判的态度正确对待封建礼教。

  比如,忠孝,人要忠也要孝,但不能愚忠愚孝,乃至愚民!

  要以平等思想取代特权思想,以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取代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以男女平等取代男尊女卑,以公德取代亲疏有别的私德,以民主精神取代专制主义。

  再看看今天的社会,特权还是到处是;强者不履行或不正确义务的现象到处是;依然是男尊女卑、亲疏有别;社会管理依然高压横行,专制霸道似乎也没变多少。呵呵,这能不能说封建礼教还在管理着我们这个社会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0-18
五千年
第3个回答  2014-10-18
现在依然,你自己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