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的补法.泻法如何操作?大神们帮帮忙

什么样的病宜补,什么样的病宜泻.不懂补泻法该如何操作?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 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9
虚证补,实证泻。
补泻手法很多,去看下《金针赋》,里面讲的很清楚。
第2个回答  2014-08-05
行针要诀 黄帝金针法最奇,短长肥瘦在临时,但将他人横纹处,分寸寻求审用之。 身体心胸或是短,身体心胸或是长,求穴看纹还有理,医工此理要推详, 定穴行针须细认,瘦肥短小岂同群,肥人针入三分半,瘦体须当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着中,只在二三分内取,用之无失且收功, 大饥大饱宜避忌,大风大雨宜须容。饥伤荣气饱伤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针之法世间稀,多少医工不得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 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见病行针须仔细,必明升降合开时, 邪入五脏须早遏,祟侵六脉浪翻飞,乌乌稷稷空中坠堕,静意冥冥起发机, 先补真阳元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径不迷。 百会三阳顶之中,五会天满名相同,前顶之上寸五取,百病能去理中风, 灸后火燥冲双目,四畔刺血令宣通,井泉要洗原针穴,针刺无如灸有功。 前顶寸五三阳前,甄权曾云一寸言,棱针出血头风愈,盐油楷根病自痊。 囟会顶前寸五深,八岁儿童不可针,囟门未合那堪灸,二者须当记在心。 上星会前一寸斟,神庭星前发际寻,诸风灸庭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针。 印堂穴并两眉攒,素髎面正身柱端,动脉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水沟鼻下名人中,兑端张口上唇宫,龈穴二龈中间取,承浆下唇宛内踪, 炷灸分半悬浆灸,大则阳明脉不隆。廉泉宛上定结喉,一名舌本立重楼, 同身捷法须当记,他日声名传九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