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有何意义

如题所述

秦始皇一个创举就是完全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这个站在后世的角度看是很有进步意义,促进各地的融合,以及认同感。站在当时的角度看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优还是劣呢?

当时大多数人支持分封制度。

当时秦国的丞相以王绾为代表,他们认为应该实行西周的分封制度与郡县混合制,理由如下: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秦始皇本纪》


燕,齐,楚地离秦国比较远,应该让诸子去镇守,给诸子大的权力去教化管教。从这里看出他们所说的分封的理由是因为离秦国较远,与秦国文化不同,用分封制度比较合适。

正因为认同不同,秦二世之时,陈涉起义,六国马上反了,各地还是形成原来六国的区域,闹的最凶是魏地,楚地,齐地这些远离秦的核心区域的地方。

李斯支持全面郡县制,他当然反对丞相王绾提出的看法。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认为周朝为什么失去天下,因为分封,最后使得天下重新归于混乱,覆灭。分封制度随着时间推移的确有很大的弊端。还有一个原因李斯是法家,法家一向希望权力高度集中到君王手中而不是分散,这是他的学术背景的本能需求。


秦始皇为什么认同李斯的看法?这里还有秦始皇自己想法在这里。

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的眼睛盯着不是一世,二世,而是万万世,从他这里开始,所以他自己称自己是始皇帝。显然这一种可以预见性的制度性缺陷当然不允许存在。所以当时他支持李斯的观点。

焚书坑儒的导火索其实也是到底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引发的。

当时有儒生给秦始皇祝寿,齐人淳于越又旧事重提,希望能够分封子弟驻守各地。他提出的理由是: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辅助。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提到的田常是谁呢?

淳于越是齐国人,所以他提的是齐国的例子。田常就是田恒,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才改掉的,像《道德经》中的非常道,本来就是非恒道,也是因为避讳刘恒才更改的。


田恒他取得了齐国大权,废掉齐简公,立了齐平公,但齐国公室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死后,他的子孙继续掌权,最终取代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形成田氏齐国。

淳于越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权臣夺位的几率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秦始皇听完有些心动,因为自己也经历过吕不韦专权之事,所以他就召开了一次会议,让大家讨论这个事情怎么办?

李斯依旧激烈反对,这一次李斯说的不是道理,而是人生攻击,说儒生他们只会捣乱。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帮人在天下纷立的时候很有市场,现在天下统一了,他们就没有市场,所以他们希望有分封,这样才重新有市场,显然就是为了自己有饭吃打算,然后就提出焚书坑儒的建议。

李斯这一次为什么反应这么过激呢?我在《探讨焚书坑儒的背后:围绕秦始皇展开的一场儒家和法家的正面交锋》曾经谈到过这是儒家与法家理念之争,这里就不展开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秦始皇听从儒生的建议,李斯的前途就被毁了。因为他担任丞相,作为多疑的秦始皇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自己还要不要活呢?这一点李斯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才用人生攻击的方式来一招釜底抽薪,让这帮儒生彻底闭嘴。

就这样,36个郡在李斯的坚决推行下得到严格执行。

但是丞相王绾和齐人淳于越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秦二世胡亥,李斯这几个人合伙将秦始皇的诏令改掉,也无人胆敢质疑。后来赵高指鹿为马,相当于发生了田常之事,秦国公室无一人站出来反抗,直到秦二世被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阎乐杀死,秦国公室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抗。

赵高指定子婴作为秦三世,秦国公室也没有一个人反对。这一切都是非常顺利的。因为秦法严苛,所以大家都以服从为主,不敢质疑,这就是权力绝对集中之害。


有些朋友常问,秦灭六国之后,六国还会起来反抗,为什么秦被六国所灭,却无人起来反抗呢?

这也和秦国公室无力有关系。因为他们已经被秦法约束成鹌鹑。特别当子婴准备出城投降的时候,也没有人提出反对。

当时采用分封制度,那么咸阳有乱,起码其他分封的秦国公室会带兵回来勤王,秦国也不会那么快倒下来。比如远征南方的任嚣与赵佗,如果他们中有任何一个是秦国公室的人,秦国至少不会这么快就灭亡。

但对于任嚣和赵佗来说,秦国是否灭亡虽然关系他自己的得失,但却并非十分要害关系,那种积极主动性就不见了。

推翻秦朝的项羽显然看到全面郡县制度的严格制度缺陷,所以他才重新启用西周分封制度,但结果却被这个制度给坑了。


刘邦在总结秦始皇和项羽失败的教训采用了折衷的办法,郡县加分封,离长安近的郡县制,远的分封制,也就是采用当初秦国丞相王绾的策略。

但后来却引发了七王之乱。到了三国时期,曹丕又采用秦始皇这一招,虽有封地,但王国都是老弱残兵,等于变相的郡县制度。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司马家族取代曹氏,曹氏却无力反抗,虽然有个楚王彪与王凌相谋,但结果还是被杀。

公室太强易内乱,公室太弱又易被夺权,所以后世反复在分封与郡县之间摇摆。

聊了这么多,那么到底是分封好还是郡县好呢?

其实不是分封好,也不是郡县好,这里关键是看地区的融合情况。如果大家都认同的,自然郡县好,因为便于管理,也不易内乱,如果文化之间差异很大,用郡县自然会出现问题。用一刀切更会出现大问题,所以为什么后世王朝还有出现土司自治之类的,就是这个道理。土司自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分封,不是同姓分封而是异姓分封。


所以郡县制度是长期方向,而分封制度却能灵活解决当下问题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丞相王绾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因为秦始皇的盲目自大,认为秦朝能延续万代,太过于相信秦法,以及李斯为了自己的私利投秦始皇所好,使得本来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却无法解决,造成制度性的缺陷。

当时秦国人认为自己是秦国人,楚国人认为是楚国人,齐国人自己认为自己是齐国人,虽然秦始皇用以吏为师,统一计量单位,文字等等方式为郡县制营造条件,但时间太短,融合需要时间,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想到。没有一项制度是永远可以使用的,都是在不断的修修补补中完善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始皇与李斯共同建立了秦朝,却也是亲手毁掉秦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7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第2个回答  2021-01-07
郡县制的意义: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第3个回答  2021-01-07
郡县制的主要意义在于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
第4个回答  2021-01-07
郡县制,实现了大一统朝廷集中管理的格局,取缔了诸侯分割、自立为王的局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