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皇帝用不用汉臣?

如题所述

用,而且有些规格还很高。
开国的时候格外多,这一时期的汉臣,很多是北方的汉人,对抛弃了北方的南宋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代表人物就是一路南推最后在崖山海战干翻了大宋最后希望的张弘范祖孙三代。
张弘范,元朝镇国大将军,封万户,蒙古汉军都元帅,死后追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保大功臣,最后加封到淮阳王。他的父亲张柔,元太宗手下大将,退休后封检校工部尚书,参与营建大都,进封蔡国公,死后赠太师,追封汝南王。张弘范的儿子张珪,文武双全,昭勇大将军,中书平章政事(宰相),蔡国公,死后追赠恒阳王。一门三郡王,张弘范的兄弟们,还有张珪的儿子,也都身居高位,可以说很吊了。
还有史天泽,“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曾是木华黎手下,文武双全,曾任都元帅,枢密副使,中书左、右丞相,赠太尉、太师、镇阳王。被人誉为郭子仪一样的人物。其父兄子孙,也为高官。至元八年(1271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忽必烈让右丞相安童告诉史天泽:“中书省、尚书省、御史台,或一月或一旬,遇到大事可以与你商量,小事就不必烦劳你了。”地位相当之高。
文臣刘秉忠,“大元”国号的提出者,元大都的规划者,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追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跟他一起设计大都城的段贞,也官居宰辅。刘秉忠的老丈人窦默,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刘秉忠同学张文谦,天文学家,枢密副使,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儿子也是魏国公。刘张二人还有个著名的徒弟郭守敬,天文学家。
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张养浩,曾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死后追赠荣禄大夫、柱国,滨国公。
所以其实还是不少的,当然还是开国的时候多一些。等到后来,元人自己也腐败了,汉臣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30
元朝的皇帝没有用,悍城是因为他们不相信汉城能够为他所用,而且他觉得汉城并不牢靠,也并不忠心,他们的思想和意识跟自己是脱节的
第2个回答  2021-08-30
元朝始末朝廷及地方上的汉族大臣太多了,文臣武将都有,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吧。

早在大蒙古国成吉思汗时期,虽然任用的汉人臣属较少,但也出了郭宝玉这样的名将,且郭氏家族第二代的郭德海、第三代郭侃等,也都战功卓著。蒙古军主力西征后,木华黎用于与金国作战的主力,主要是五投下军、探马赤军,以及由汉人世侯组成的汉军,这一期间诸如史天泽、刘黑马、张柔、张荣、严实、李全、刘复亨等投附蒙古的汉人将领非常之多,且这些汉人世侯的军队成了后来忽必烈汗夺取汗位、抵御西北宗王及东道诸王叛乱的主力,直到李璮之乱后,大多数的汉人世侯家族才逐渐被剥离了军权。
第3个回答  2021-08-30
用的,比如元世祖忽必烈,他曾重用汉族僧人刘秉忠。刘秉忠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政治斗争中为忽必烈出谋划策,是忽必烈能够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拜宰相,后为忽必烈规划新首都元大都(今北京)的建设。
第4个回答  2021-08-31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元裕宗真金之孙、元顺宗答剌麻八剌次子、元武宗海山之弟。
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重用汉族文臣,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其目的是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复兴元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