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檀渊之盟入手,宋辽关系的历史怎么演变的?

如题所述

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从短期来看,是宋辽双赢;从中长期来看,是宋辽双输。

和议规定:辽主尊宋帝为兄,宋帝尊辽太后为叔母;宋每年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两地人互不得交侵;两朝城池依旧修缮,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其实澶渊之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双方地位问题、经济问题、边界问题。

宋辽在澶渊之盟之前,双方战争已经时战时停了二十五年,双方互有胜负,辽国战绩略胜一筹。宋太祖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大业,所谓的 “北”也仅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已,并不是消灭辽国。李攸(宋)《宋朝事实》:“开宝九年(976年)二月,朝臣以江南平,中国基本统一,请加“一统太平”的尊号。宋太祖以汾、晋未平,幽、蓟未复,不能为“一统”,却而不受。”

燕云十六州,在辽国眼里,可是战略要地和重要经济来源之地,哪能轻易丢失。因此,宋太祖的封桩库没发挥作用,于是,太宗继位后,亲率大军北征,企图收复幽云之地。在宋辽的“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两次大战中,宋军惨败。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落空,“歧沟一蹶,终宋不振”。从此,宋朝谈辽色变,转入战略防御阶段。辽国从此则士气大振,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挥师南下。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气势汹汹的杀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澶渊)。只要过了黄河,就可直取东京汴梁。整个朝廷为之大震,宋真宗惊慌失措,甚至动起了南迁国都的念头。宰相寇准针对辽军孤军深入,提出御敌之策,宋真宗听从寇准的建议勉强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恰好北宋军队的床子弩在澶州城上射杀辽国大将萧挞凛,这一突发事件直接改变了整个战局,致使辽军士气低落,是快速促成澶渊和谈的重要因素。

宋太祖还为此设置了封桩库,以赎回幽蓟之地,若辽不从,则募兵北上。王辟之(宋)《渑水燕谈录》:“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库,曰‘封桩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曰:‘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遗北虏赎之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则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

况且,辽国也深知,想吃掉宋,自己也没那实力。述律太后曾对辽太宗说过:“汉儿何得一向眠!自古但闻汉和藩,未闻藩和汉。汉儿果能回意,我亦何惜与和!”。他们也是抱着“以战逼和”的态度南征北宋的。在辽军南下时,辽就一直通过宋军降将王继忠向宋传递议和的信息。再加上大将萧挞凛被杀、自家军队孤军深入宋朝腹地,一路南下时又没全部吃掉沿路的驻军,并且北宋定州还驻扎着王超10万的主力军,战局对辽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辽迫切与宋议和。

而北宋呢,虽说射死了辽大将萧挞凛,但并不知道具体是何人,前线战事吃紧,宋真宗又调不动手握10万兵力的王超,也是焦虑万分、胆战心惊,所以也非常迫切与辽议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战真的非常重要啊!如果一方完全知晓另一方的情况,那历史故事就得重讲了。)

澶渊和议中,双方互称兄弟,地位平等,契合当时两国的实力;双方明确的边界也是双方军事实力的真实体现;前面两方面在后人看来基本没有什么大的争议,让时人和后人争议最大的就是:宋每年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不少人觉得对宋来说奇耻大辱,是城下之盟。其实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体现的是公平和实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0
虽然他们签订了檀渊之盟,目前看来都是双赢的,但是其实他们都是没有那么好,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问题,比如经济的一些问题,还有边建的一些问题,还有双方地位的问题,他们双方也有着非常大的军事能力,他们后面基本也没有什么特别多的争议,其实檀渊之盟就是对他们双方体现的都是公平与经济实惠的能力。
第2个回答  2020-10-27
从檀渊之盟入手,宋辽关系的历史是怎么演变的?回答如书,宋、辽两国历来就是互相敌视,互为不服,都想一口吃掉对方,结果呢?且战且停,各自都有输赢,和尚帽平不塌。历经数十年的战争,终之还是各占各的领土,各朝一方发展、演变。这是后话。
第3个回答  2020-10-29
宋辽两国历来就是互相敌视,都想一口吃掉对方,且战且停,各自都有输赢,终究还是各站各的领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