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将领为何需要家丁打仗?将领家丁制是怎么兴起的呢?

如题所述

明朝中后期明朝将领的家丁是军队中精锐之中的精锐,最典型的是辽东的李成梁,李成梁招募家丁,组成自己的私人武装,是当时辽东军队中打击东北少数民族各部落的最强武装力量。1593年,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将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就曾经率领“家丁”发起碧蹄馆之战:

癸巳朝鲜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迩,不欲他兵分其功,潜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馆,遇伏一举歼焉。其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

发起碧蹄馆之战的是李如松的家丁发起,目的是不想让其他将领们分功劳,家丁有2000之众,而且李如松的家丁战斗力远高于他所属部队的战斗力。其中李如松有一个家丁叫李友升的人,因为功劳升为副总兵,正是因为他的殿后死战,李如松才在战役中脱身。

家丁不在明朝官方的军籍,而是将领们招募的各种精锐力量,是自己私人最拿手的“特种部队”,因此在一些重要战役中,反而是“家丁们”冲锋在前。(明朝四大卫所之一的威海卫略图,四大卫所分别是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

朱元璋的尴尬——卫所制的崩塌。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借鉴了中国历史上的军屯制度而兴起的一种军事制度,军队士兵是屯田者,也是军人。朱元璋制定卫所制度后曾经自豪的说: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卫所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军户制度,士兵是世袭制度,很难摆脱军籍。军户主要来源于元朝原来的军户以及明建国后的一部分军人户籍,后来一部分犯罪充军的罪犯也被编入“军户”之中。

一军户中正军一人,余丁一人,携带妻子儿女赶赴卫所,军队分给军士房屋、土地,每月提供粮食补给。卫所中的士兵一部分人耕种田地,一部分服役,轮流耕作农田,农田的一部分收获上交卫所,供给军需。这就是朱元璋所谓养兵100万,不让百姓花费一粒粮食的卫所制度。

卫所中军人及其家属的生活非常困苦,一般要远离家乡的卫所服军役,水土不服,逃兵非常之多。洪武三年,据记载有逃兵47986人;1438年,逃兵达到163万人之巨大(包含家属)。(《荡寇风云》中戚家军剧照,戚家军是募兵制招募的士兵,而非卫所中的士兵)

一切的一切源自于明朝军队军官的贪腐,很多给卫所士兵的月粮不能按时给付士兵,军队行军也只发给口粮,其他服装自备。到了明宣宗朱詹基的时,卫所的军官私自占有军屯土地,将军屯中最好的土地拿到手中,经常让士兵耕种军官们的土地,而且已经常态化。士兵和家属们面对这种困苦状况,那还有心思在军中服役,很多军人举家逃亡。再者,朱棣北伐蒙古之后,明朝的对外战争很少有规模大的,军队的重要性下降了,明朝皇帝们也不太关注军队建设,军人的社会地位也下降了很多。

到了嘉靖皇帝时期,很多卫所中军籍士兵逃亡者达到70%;到了万历年间的后期,卫所军籍中士兵逃亡达到80%,很多重要的边关卫所,军籍士兵只有50%在岗了。

朱元璋吹嘘的卫所制度在军官们的贪腐下土崩瓦解了,卫所军队战斗力直线下滑。(李如松像)

明朝募兵制和家丁制的兴起。

如同唐朝开始的“府兵制”在唐玄宗时期改为“募兵制”一样,朱元璋的卫所制度也遭遇了现实的尴尬。嘉靖皇帝时倭寇横行,卫所的军队不堪一击,于是大明朝开始了“募兵制”。

募兵制不同于原来的军户制度,士兵的人身比较自由。卫所制度中,皇帝和内阁、兵部掌握了军队的实际权力,但募兵制则必须下放权力给各级具体负责的将领们招募士兵,军队的权力已经下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