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监在整部《明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如题所述

太监可以做大明的主,可以这么说,因为当初以太监设置司礼监就是皇帝为了平衡朝中内阁的权力。我们可以看看宣德朝。

司礼监

宣德王朝像文官所预计的那样,一切都沿着洪熙王朝的轨道向前滑行。但宣德王朝还是跟洪熙王朝不一样。从深层次来说,宣德皇帝具备洪武、永乐那种强悍的品质,但历史滑行到了今天,已经不是洪武和永乐朝代的土壤,宣德皇帝更注重将他的这种品质发挥在体制上。他不仅将巡抚这一临设机构正常化,而且将内阁这一机构长期化,并新成立一个机构——司礼监——来制衡它。

内阁解决了相权

君主受制于个人精力的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政事揽于一身。所以聪明的君主懂得如何既放权又控权。秦汉是三公九卿制度,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都在丞相手中。隋唐将相权一分为三。宋朝情况特殊,将财权从相权中分离出来。到了元朝,中书省又总揽一切大权。到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将决策、审议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从朱元璋设立内阁起,内阁就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执行权。永乐年间内阁渐渐地有了决策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律法没有赋予内阁决策权,但实际上内阁已经掌握住了决策权——因为一切政事都要通过内阁,内阁的建议通常都会被采纳。到了宣德朝,皇帝已经明白,内阁已经成了帝国不可缺失的因子——倒不是因为洪武的祖训在那里,而是因为这一制度成功解决了相权问题。

制衡内阁

宣德赋予内阁决策权,使内阁更加制度化、长期化,但它毕竟不是律法赋予的常设机构,皇帝明白对于这一机构必须有人来制衡它。皇帝这回选中的是太监。

宣德一朝并不是像永乐皇帝那样简单地赋予宦官某种官职,而是将司礼监提到内廷之首。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大内设置内书堂,并由翰林院学士教授太监们读书习字,从此帝国多了一群能以极高效率办事情又忠于皇帝的准官僚。宣德皇帝这一行为无疑是英明的、及时的,它成功地保持了大明王朝的稳定,如果推后一朝或两朝再实行这一举措所面临的阻力无疑会大大增加。

帝国的权力分为两部分:内阁用蓝笔在奏章上写下决策意见,名曰“票拟”;皇帝用红笔在奏章上写下“照准”,名曰“批红”。如此一来此项决议便生效,可以通发六科执行。宣德朝批红还由皇帝亲批。正统年间批红便由太监代理,但太监绝对是在执行皇帝的意思。或许是皇帝设定一个更为宏观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太监便没必要报之皇上了。从这方面来讲,太监已经做了一部分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1
虽然明朝看似存在宦官专政问题,实际上皇权不可动摇,所以宦官只是明朝皇帝统治工具而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