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至今有名的青铜器

如题所述

二里头青铜器:三足铜爵,被认为是夏代的酒具,造型灵动优美
商代: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历史上最大的青铜器)
西周:利簋(记载武王伐纣)天亡簋,大盂鼎,毛公鼎,多友鼎,大克鼎,颂鼎,墙盘,虢季子白盘,柞钟,晋侯苏钟
颂壶,师询簋,不其簋
春秋:秦国:秦武公钟,秦武公镈,秦景公簋,楚国:王子午鼎,蔡国:蔡侯鼎,郑国:莲鹤方壶。吴国:吴王夫差矛
越国:越王勾践剑
战国:楚国:鄂君启节,铸客鼎(第二大鼎)曾国:曾侯乙编钟,及曾侯乙青铜器群,秦国:商鞅方升
秦:秦始皇陵乐府错金钟,秦始皇陵铜车马
西汉: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竹节熏炉,鸟篆文铜壶
东汉:马踏飞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2
立鹤方壶
春秋早期,青铜通高35.7厘米,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故宫博物院藏。壶盖顶部铸一展翅欲飞的鹤,立于镂雕的双层莲瓣形装饰的正中。壶两侧的耳作镂空龙形,回首卷尾,状似向上爬行时返顾观望。双耳下部壶腹四角,各有一回首卷尾的小龙形饰。壶身正、背面颈部又各有一肩盘龙形饰。圈足之下,以吐舌卷尾的双虎为足,其状似在负重而缓慢地行进。壶身遍布龙凤合体、蟠螭、虎等各种纹饰。此壶在装饰表现手法上,突破了传统的青铜器艺术狞厉、威严的风格,而成为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出土一对,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馆。

方彝
长方形,上腹略收,长主形圈足。体、足四角与中部各有一条扉棱。有盖,兽面也有与体对应的扉棱。

偶方彝
商代后期,安阳殷墟出土。高60cm、长88.2cm、宽17.5厘米。形伏似两件方彝联成一体。口呈长方形,稍内敛。长的一面有七个方形槽,另一面则为七个尖形槽。槽表均饰兽面纹。体腔中空。长方形圈足,圈足中部有长方形缺口。四侧及两长面中部均有扉棱。两端有附耳。口下中部铸立体兽头,两侧饰鸟纹。腹饰大饕餮纹,填以夔纹,饕餮纹两侧有一较大的怪鸟。附耳之上铸象头,象头大耳长鼻,有长牙一对,两侧饰鸟纹。圈足饰夔龙两组。腹上两面有粗织物痕迹。器盖似屋顶,近两端各有一方塔形立柱,四侧有扉棱。盖面中部有一突起的鸱鸮面,两侧饰鸟纹。器底中部有铭二字。格空格空格空格空格···

爰方彝
通高23.8cm、口长13.6cm、宽12.3cm。重2900克。盖似四阿式屋顶,脊中部有四阿式纽,中脊及四坡正中均有扉棱。盖为子口,器为母口,器口长方形,平沿,中部向下略内收。平底,长方形圈足,足四面正中各有一个弧形缺口。器体及四面正中各有扉棱一条,直通盖足。盖四面饰饕餮纹。均以雷纹衬底,顶纽两面三刀宽面饰阴线小兽面,两宽面饰三角形纹。器口下饰对称的夔纹。腹饰饕餮纹。圈足四面各饰一夔纹,夔首相对。彝体两窄面纹饰形态瘦长,两宽面纹饰形态则显得短肥。腹、足部均雷纹衬底。器内底中部及盖内一宽面上均铸一“爰”字,皆阴文。器表分别粘有细密的丝织物及粗疏的麻织物遗痕。
已鼎
通高36.8cm、口径28.5cm。重3100克。敛口,斜沿方唇,两耳内倾,深腹,腹中部外鼓,圜底,三柱足,中部稍细。腹部饰扉棱六条,其间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饰由四夔两两相对的饕餮纹三组,下层饰大型夔纹组成的饕餮纹三组。主纹浮于云雷地纹之上,主纹上又有相应的阴线。足中腰饰凸起的饕餮纹面,均以扉棱为鼻。两耳间内壁一侧铸铭“已”二字,阴文。

爰方鼎
通高22.5cm、口长17cm、宽13.1cm。重3100克。长方形,折沿,方唇,两耳立于口部短边上。腹向下内收,口大底小,底近平略下鼓。四柱足较高。两耳外壁均饰阴线对夔纹,夔头向下。鼎体的四角及四面中部各有扉棱一条。鼎腹纹饰分上下两部,上部饰对称的鸟纹,长边为两组四鸟两两相对,短边为两组两鸟,相互对应,鸟形体小,钩喙圆眼,眼呈乳丁外凸,翅上翘,足前屈,长尾下垂,作站立状。下部饰饕餮纹,为两夔组成。腹部均以云雷纹衬底。四足部纹饰相同,足上端云纹一周,下接绕柱的三角形纹三个。鼎体内壁一长边中部铸一“爰”字,阴文。腹、中部均粘有丝织品残迹。1984年11月出土于戚家庄东,墓圹作长方竖井形。墓口距地表3.45米,开口于殷代文化层。墓口距南北长3.03、东西宽1.53米,墓底长3.4、宽1.9米,墓底距墓口5.55米。墓圹四壁光滑坚硬似经过拍打加工。有熟土二层台和腰坑。

司母辛方鼎
高80.5cm、长64cm、宽47.6cm。长方形,直耳、平底,柱足。器身四边角和足上部有扉棱。口下饰饕餮纹,由两条夔龙构成。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均饰规整的乳钉纹。足上饰饕餮纹。口下内侧有铭三字,1976年出土。

妇好鼎
高29.5cm、口径19.5cm。直耳,深鼓腹,圜底,柱足,腹饰饕餮纹六组:三组虎面纹,三组对称的鹿纹。稍下饰蝉纹十八个,足饰勾连雷纹。口下内侧有铭二字。

三羊尊
高33.1cm、口径39.2cm。重11300克。大喇叭口,方唇,束颈,折肩,腹微弧下收,高圈足,圜底。底饰大方格纹,颈部饰蕉叶纹,下饰夔纹一周,雷纹衬底。肩饰对称的三组饕餮纹,各组饰一凸起的羊首,界以扉棱,雷纹衬底。腹饰鸟纹一周,其下饰三组饕餮纹,均以扉棱为鼻界,雷纹衬底。足部饰对称的饕餮三组,均以扉棱为鼻。出土时,器表粘有丝织品、残迹。

鸮尊
格高45.9cm。商代后期、安阳殷墟出土,宽嘴突眼,高冠小耳,两足粗壮,四爪着地,宽尾下垂,作站立状。头后有半圆形孔,可以置盖。背后有牛头扳金。胸前有扉棱。嘴饰饕餮纹,冠饰鸟纹。胸中部饰蝉纹,蝉纹两侧饰夔纹。颈饰鹿纹。翅膀前端饰有三角形的长蛇一条,蛇身紧盘,上饰对角雷纹,蛇尾与翅并行。扳金上饰蝉纹,扳金侧饰饕餮纹。扳金下铸鸱鸮一,尖喙大眼,短翅,尾饰云纹。口内下侧有铭二字,不甚清晰。盖作四分之一球体。盖顶铸有大耳尖嘴鸟一,鸟后有一龙。盖面饰饕餮纹。

司母尊
司母尊高47.9cm、口径41cm。侈口,圆肩,直腹下收,高圈足。肩部有羊头与扉棱各三,互相间隔。腹、足各有扉棱六条。口下饰蕉叶纹、口下内侧有铭三字。膨身附有丝织品残迹。

饕餮纹方尊
高深43.1cm、口长35.5cm、宽33cm。侈口,呈长方形。方腹,平底,方圈足。肩部四角各铸立体怪鸟。四面中部各铸兽头,两侧各饰夔纹。器身四侧及四面中部均有扉棱,与圈足上的扉棱连成一线。口下饰蕉叶纹。腹、足均饰饕餮纹。

司母戊鼎
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炊食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辛觥
商代后期 安阳殷墟出土 高36、长46.5厘米。盖作羊首形,小耳斜竖,卷如羊角。角后铸龙纹一条。盖面中部有细长扉棱,棱的一侧饰夔纹,另一侧饰怪兽纹。盖下有子口,可与器合。器身扁长,牛头鋬。流前端有小孔。前肢如马足,外侧饰龙纹,后肢如鸟足,粗壮,饰羽毛纹。流下有扉棱,通向胸部。胸前两侧饰夔龙纹。腹前饰夔龙纹,腹后饰翅膀纹。口下饰雷纹。尾端饰饕餮纹。盖里后端和底中部均有铭三字,铭文相同。

妇好方鼎
妇好方鼎,商代后期,安阳殷墟出土。·长方形口,直耳,平底,扁长钩实心足。鼎身四边及腹部正中均有扉棱,腹饰虎面纹,两侧各饰夔龙纹,足的两面均饰夔龙纹,两耳外侧饰对称的夔龙纹。底里中部有铭二字

妇好觥
商代后期,高22、长28.4厘米。盖前端铸作虎头形,鋬端铸鸱鸮头。盖面饰夔龙纹。短流,扁圆形足,牛头鋬。流下有扉棱一条,下通圈足。腹前端饰鸱鸮纹,后端饰鸟纹,圈足饰雷纹,圈足饰雷纹。器底有铭文二字。但不清晰。

羊首觥
高18.2cm、长22.8cm。盖作羊首状,角竖立,张口露齿。顶上铸虺龙一条,龙身修长,中部拱起。短流,腹足均饰饕餮纹。羊头鋬,矮圈足。流下及腹的两侧各有突棱一条,直通圈足。口下饰雷纹。
第2个回答  2006-05-27
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编钟

陕西岐山出土的毛公鼎

二里头青铜器:三足铜爵,被认为是夏代的酒具,造型灵动优美
商代: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历史上最大的青铜器)
西周:利簋(记载武王伐纣)天亡簋,大盂鼎,毛公鼎,多友鼎,大克鼎,颂鼎,墙盘,虢季子白盘,柞钟,晋侯苏钟
颂壶,师询簋,不其簋
春秋:秦国:秦武公钟,秦武公镈,秦景公簋,楚国:王子午鼎,蔡国:蔡侯鼎,郑国:莲鹤方壶。吴国:吴王夫差矛
越国:越王勾践剑
战国:楚国:鄂君启节,铸客鼎(第二大鼎)曾国:曾侯乙编钟,及曾侯乙青铜器群,秦国:商鞅方升
秦:秦始皇陵乐府错金钟,秦始皇陵铜车马
西汉: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竹节熏炉,鸟篆文铜壶
东汉:马踏飞燕
第3个回答  2006-05-21
四羊方尊
越王勾践剑
司母戊大方鼎
编钟
长信宫灯
马踏飞燕
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最有名的当然是 母戊大方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6-01
司母戊大方鼎
铜面具
象纹铜铙
双耳扁足铜鼎
铜斝
龙虎铜尊
铃首铜刀

四羊铜尊
周代:
......太多了,推荐一个网站给你吧_中国国家博物馆

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