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军这么多精锐,为何不堪一击?

如题所述

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秋7月,也先统领强悍的瓦剌骑军大举犯边。势如破竹。北部边境告急的十万火急军报送达京师,京师一片慌乱。7月8日,也先军团进入明朝境内,兵锋甚锐。势不可挡。明廷大同守军溃不成军。塞外一应要隘、城堡陷落,瓦剌军所向披靡。

皇帝得王振奏报,50万(实为30万)大军两日内集齐,正整装待命。皇帝神采奕奕,当日在王振的护从下,统领30万禁卫大军,浩浩荡荡出京北征。

行至龙虎台,兵疲将乏,王振下令驻营。大约一鼓时分,风声惊动了军士。身体疲惫、内心虚弱的禁卫军营地大乱,虚惊一场。于是便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第二天,大军继续北进,出居庸关,过怀来,直至宣府城。连日来风雨大作,本来就毫无斗志的禁卫军,人心惶惶。兵部尚书邝埜感到此行凶多吉少,极力请求皇帝回銮。王振大怒,严厉斥责邝堑,命他与户部尚书王佐随大营从行,由侍卫亲军监护。邝埜时年65岁。

又忧又急,加上连日行军,疲惫不堪,从马上坠地,差点摔死。大臣们请他留下来医治伤病,他坚决拒绝,说:“皇帝亲自北征。我敢托词有病自便吗!”大军进入宣府,瓦剌军前锋攻到。朱勇率领禁卫军前锋与瓦剌交锋,结果不是敌人的对手。落得大败。王振下令禁卫军精锐军掠阵,瓦剌军作出溃退的姿态,实际上是佯装败北,意在诱敌深入。皇帝十分兴奋,鼓励王振指挥大军,北进讨伐,直指大同。

青年皇帝朱祁镇除了亲征的狂热意念外,对于战争的知识少得可怜;几乎倾巢出动的禁卫军,除了耗用粮草外,战斗力低得可怜;宦官权臣王振除了抖擞他个人的狂势外,对于指挥作战毫不在行;兵部尚书邝埜除了忠君退却外,对于战事别无良策。

还没有到达大同,粮草已十分匮乏,许多士兵在饥饿、疲劳中倒毙路途。兵部尚书邝埜再次请求皇帝回师入关,以禁卫军精兵殿后护驾。王振不理。邝埜奔到皇帝大帐申奏,被禁卫军挡住。王振怒骂:“腐儒知道什么是用兵!你再言语就立即扑杀!”邝埜忧心如焚,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为社稷和天下百姓考虑,为他们说话,有什么可怕?”王振喝令禁卫亲军将邝埜押出去。邝埜只得在军帐中与户部尚书王佐相对流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6

准备不足太监王震鼓励明英宗亲自出征。许多朝臣不同意,共同反对,但明英宗决心单干。明军没有统一的思想,在作出决定两天后就出兵了。不仅士兵们的思想没有调动起来,粮食和给养也没有充分准备。


冒险出击。军到达大同后,首先看到明军的到来,立即主动撤退。稍懂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样做,很明显,瓦拉是在引诱敌人进入并设置伏击。但明英宗和王震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最强部队到来,把他们的威严吓坏了,立即开始追击。结果,明军先锋队落入了瓦拉的圈套,被打败了。


惊慌失措地撤退。先锋队一败,明应宗、王震知道了,就迅速撤退。同样,略懂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稳定自己的地位和心态。打败你的不是主力军。另外,你在华拉有20万人,只有5万人。你在恐慌中退缩什么?我们一撤退,就失去一半的士气。后退一步以防延误。如果我们打败他们,我们可以撤退。最重要的是回到原地,做好防御工作,迎接敌人的进攻。于是,王震为了在家乡面前炫耀自己有多受宠爱,让明英宗带兵绕一个大弯回家乡,让家乡人民看到他的威信。在老家附近时,他觉得军队会践踏老家的庄稼,第二次改道,再大转弯,回到民防要塞。这种绕道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让战士们疲惫不堪。

错误的辩护。回到哪里去防守?兵部部长匡业曾多次要求撤退至居庸关,那里地势险峻,最重要的是后勤设施齐全。即使我们一时赢不了,我们也负担不起长期住在那里和瓦拉作战。但王震只是不同意,让军队撤退到民防要塞。民用堡垒最大的问题是地势高,缺水。部队到达民防要塞后,战士们挖了两口张井,仍然找不到水。马苏守街亭的时候不是这样吗?王震,太监,从来没有打仗的经验。他其实是想让一个外行来指挥一个外行!再一次。首先,我们应该赶上民用堡垒并包围它。这时,他又故技重施,为和平而写作,假装退却。这和第一次有什么区别?但是,明英宗和王震认为,他们也被“大国”所敬畏。他们毫无预兆地退到山下寻找水和食物。结果,军队完全没有组织,成群结队地向有水的地方跑去。也先回头,抓住这混乱的明军杀了它。那家伙,他杀人太多了!

第2个回答  2019-09-22
准备不足。冒险出击。改变行军路线,又再绕一个大弯,回到土木堡。这样绕来绕去,不但拖延了时机,同时还把士兵们搞得疲累不堪。
第3个回答  2020-01-13
居然被这么愚蠢的太监玩弄于股掌之上,英宗就是个草包啊!
第4个回答  2019-09-22
我觉得是因为明军虽然人数很多,但并没有什么策略,所以才会不堪一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