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的资料

甚么是明长城?为什庅叫明长城?............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

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

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连接秦长城,然后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扩展资料: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特别是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长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3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因为是明朝修筑的,所以叫明长城。

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长城属于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

历史意义:

明代在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在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而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扩展资料:

修筑背景:

明朝建立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1447)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

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

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

“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63边防),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

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1566)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以下长城重镇。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5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

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连接秦长城,然后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扩展资料: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特别是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3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所以称为明长城。

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东部险要地段的城墙,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连接秦长城,然后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扩展资料: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吴国强最新表态称,根据调查显示,受长期以来的地震、洪灾、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长城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而74.1%保存的状况较差,甚至只剩下地面的基础部分。因此,抢救、保护长城已经刻不容缓。

基于此,中国长城学会呼吁:要建立长城管理体系,确保长城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并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方法开展长城的监督、保护和合理维护利用工作。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弘扬长城文化、光大长城精神提高到国家层面,让长城和孔子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23

明长城的资料如下: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长城属于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

扩展资料:

1、历史意义

明代在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在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而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考古发掘

2010年9月1日,宁夏银川市文物普查队在宁夏永宁县黄羊滩农场贺兰山东麓小井子沟山前洪积扇台地上发现了一段明代长城,为中国明代长城建制和军事防御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

新发现的长城在明代称为“边墙”,查明的边墙长16.1千米,起于黄羊滩小井子墩中心,途经烂营盘堡、大井子、牛头山、红井沟、夹子沟、鹦鹉山、柳渠沟,止于福宁村烽火台北侧100米处,再向东南延伸部分因农田水利建设损毁严重,走向不明。

据了解,现边墙均已坍塌呈斜坡状,底宽13米、残高1.2米至1.5米。边墙利用墙体西侧开挖宽约6米、深约1.2米的砂石土堆积而成,土塄和深沟遗迹现象明显。在小井子山顶上,有一烽火台,烽火台东南530米处的东麓台地上有城堡遗址一个,遗址随处可见明代的建筑材料和生活陶瓷残片。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