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佛与出家

信佛是件好事,古人出家之后以前的红尘中的妻子和父母都不见的,当然,现在乱七八糟就不说了,还有些旅游景点也不说,但是还有些深山的难得找到的地方。
那么有在家和出家的,如果在家就可以成罗汉或者菩萨……
为什么还要出家呢?!

第1个回答  2007-11-02
个人看法,我佛慈悲

既然信佛又何必执着在家或者出家呢?
居士供养僧人,得僧人讲经说法,得大智慧成佛.
僧人受人供养,无劳作,以讲经说法传扬大道.
得大智慧成佛.
有什么分别?
第2个回答  2007-11-02
信佛不一定出家,出家人却一定信佛。
第3个回答  2007-10-31
  如果一个人他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如果一个在家人凭空认为自己可以和出家人的功德相提并论,那只能说他是骄慢!!!佛陀在太多经典里面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功德大很多,如果一个在家人却还以为自己能和僧宝平起平坐,连佛陀的智慧都不相信的话,那又何谈学佛呢?学自己好了啊.
  楼主可以详细看我举的佛经,自然可以明白出家功德的殊胜了,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数十次重复一句话:
  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所以,应当出家。看下面龙树菩萨的解释。

  问曰:如八正道,正语、正业在中。正见、正行在初。今何以言戒为八正道初门?

  答曰:以数言之,大者为始。正见最大,是故在初。复次行道故,以见为先。诸法次第,故戒在前。譬如作屋,栋梁虽大,以地为先。上上人持戒,怜愍众生,为佛道故。以知诸法,求实相故。不畏恶道,不求乐故。如是种种,是上上人持戒,是四总名优婆塞戒。

  出家戒,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

  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盘。复何用出家戒?

  答曰:虽俱得度,然有难易。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

  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
  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众恶
  恬澹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 名衣好牀褥
  斯乐非安隐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

  复次,出家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

  以是故,白衣等,应当出家,受具足戒。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 赞尸罗波罗蜜义 第二十三(卷十三)

  复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

  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

  舍利弗答曰:出家为难。

  又问:出家有何等难?

  答曰:出家乐法为难。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修诸善法难。

  以是故,应出家。

  复次,若人出家时,魔王惊愁言:此人诸结使欲薄,必得涅盘,堕僧宝数中。

  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

  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
  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只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敕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

  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

  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

  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 赞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三(卷十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

  《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为第一。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在家多尘污。出家妙好。

  在家具缚。出家无碍。

  在家多垢。出家舍离。

  在家恶摄。出家善摄。

  在家没于爱欲淤泥。出家远离爱欲淤泥。

  在家凡俱。出家智俱。

  在家邪命。出家净命。

  在家多垢。出家无垢。

  在家衰减。出家无减。

  在家处忧。出家欢喜。

  在家则是众恶梯蹬。 出家离蹬。

  在家系缚。出家解脱。

  在家畏惧。出家无畏。

  在家谪罚。出家无罚。

  在家多患。出家无患。

  在家烦热。出家无热。

  在家多求苦。出家无求乐。

  在家掉动。出家无动。

  在家贫苦。出家无苦。

  在家怯弱。出家无怯。

  在家下贱。出家尊贵。

  在家炽然。出家寂静。

  在家利他。出家自利。

  在家之人无润精气。出家之人有大滋润。

  在家结乐。出家灭乐。

  在家增刺。出家无刺。

  在家成小法。出家成大法。

  在家不调。出家调伏。

  在家离戒。出家护戒。

  在家增长。泪乳血海。出家干竭。泪乳血海。

  在家之人诸佛声闻缘觉所呵。出家之人诸佛声闻缘觉所赞。

  在家 无足。出家知足。

  在家魔喜。出家魔忧。

  在家不降伏。出家降伏。

  在家奴仆。出家为主。

  在家生死际。出家涅盘际。

  在家堕落。出家拔堕。

  在家暗冥。出家明昭。

  在家之人根不自在。出家之人诸根自在。

  在家狂逸。出家不逸。

  在家不相应。出家相应。

  在家下观。出家上观。

  在家多营。出家少营。

  在家少力。出家大力。

  在家谄曲。出家正直。

  在家多忧。出家无忧。

  在家箭俱。出家除箭。

  在家病患。出家无病。

  在家老法。出家壮法。

  在家放逸命。出家修慧命。

  在家诳诈。出家无诈。

  在家多作。出家无作。

  在家毒器。出家甘露器。

  在家灾患。出家无灾害。

  在家不舍。出家放舍。

  在家之人取于毒果。出家之人取无毒果。

  在家之人不爱相应。出家不与不爱相应。

  在家痴,重。出家智,轻。

  在家失方便。出家净方便。

  在家失正意。 出家净正意。

  在家失至意。出家净至意。

  在家之人不能作救。出家作救。

  在家造穷劣。出家不造穷。

  在家非舍。出家作舍。

  在家非归。出家作归。

  在家多怒。出家多慈。

  在家负担。出家舍担。

  在家不尽一切诤讼。出家尽诤。

  在家有过。出家 无过。

  在家匆务。出家闲务。

  在家热恼。出家离热。

  在家多仇。出家无仇。

  在家 贮聚。出家无聚。

  在家财坚。出家德坚。

  在家忧俱。出家寂忧。

  在家损耗。出家 增益。

  在家易得。出家之人亿劫难得。

  在家易作。出家难作。

  在家顺流。出家逆流。

  在家处流。出家船筏。

  在家结河。出家越度。

  在家此岸。出家彼岸。

  在家缠缚。出家离缠。

  在家嫌恨。出家寂恨。

  在家王法。出家佛法。

  在家爱染污。出家 离染。

  在家生苦。出家生乐。

  在家浅近。出家深远。

  在家易伴。出家难伴。

  在家 妻伴。出家心伴。

  在家匆务。出家离务。

  在家逼他苦。出家乐他。

  在家财施。出家法施。

  在家持魔幢。出家持佛幢。

  在家巢窟。出家离巢。

  在家非道。出家离非道。

  作为佛教徒,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按戒律去做。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做。有一本书,讲的很好,给大家念一下。作为在家居士,怎样修行的问题。首先是居士对三宝的态度问题。佛弟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家佛弟子,就是所谓的居士、信士;一类是出家的佛弟子,即是僧伽,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僧众的责任,是住世佛法、弘扬佛法。

  而关于信众,对三宝的态度,是有必要说明。让居士了解在面对三宝的时候,应该有几个正确的概念,也是观念。

  第一个佛陀将住世、弘扬佛法的责任赋予僧伽,也就是付给僧团。佛在世的时候,已经把这个住世的佛法交给僧团。特别是,在佛没有成立僧团的时候,就已经创立了三宝。那时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僧。

  等成立僧团以后,特别是佛的父亲要求受五戒的时候,佛并没有亲自去给佛的父亲受持五戒。而是召集僧众,给僧众讲了五戒。讲授了五戒以后,由僧众给佛的父亲授了五戒。这就说明了佛把佛法的住世任务、教化众生的任务,交给了僧团。也是交给了僧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关。

  因为僧宝的住世,我们应该知道,他的重要性。他不同于外道,外道它不存在三宝的问题。佛教它存在着三宝,佛法僧,这个位置不能颠倒。佛为什么放在第一位,因为佛能把法弘扬。佛因法而成佛。没有佛,法不能弘扬。所以说,佛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而且将来的佛和法都要靠僧来传。只有僧传佛法,才会久住世间。所以佛法僧的作用,它是一定的,不允许我们给予改变。也不能把法放在佛的前面,也不能把僧放在前面。应该是佛法僧,它的位置不能颠倒。如果颠倒了,是结罪的。我们现在有的人就是这样,就是颠倒。我可以信佛,我可以信法,但不信僧。这是颠倒。佛法僧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能少。三宝的住世,太重要了。如果有一个将缺,就会使佛法得不到弘扬。

  第二个问题,就是僧团代表三宝,是佛法运转的主体力量。末法时期,佛已涅盘,虽然有法住世,但是不由僧说,佛法不能弘扬。末法时期一切法的运转全靠僧来弘扬。僧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佛法的兴盛和时代的问题,也关系到整个法界的问题。

  佛法僧三宝的兴盛,国家就会兴旺,人民就会安乐,也会离苦得乐。最后能成佛。如果三宝,缺了僧宝这一关,佛法就要灭掉了。所以佛和法就不能弘扬下去。有的人认为没有僧可以,但不能没有佛没有法。他以为有佛,有法,就能站住。实际上,他不知道没有僧,佛法就灭掉了。他说我有佛像,我有经书,这就是我已经有了。那只是暂时的现象。表面是有,实际上已经快灭掉了。因为佛法,它不可分离。这个僧相,不光是指人来讲。他是我们自性的一体所化现的,缺哪个都是不可以成立的。

  特别是末法时期,佛走了以后,僧人就成了说法主、坐禅主、行来主等。所以,任务就交给了僧人。僧人的存在,也就是佛法的存在。佛法要是不存在了,僧团就更不能存在了。所以僧团代表了三宝。也就是说,僧团成为弘法,主体力量。他有这么样的重要性。

  第三个,佛法整体的弘传,是整个无穷无尽的众生,能够福利安乐,得以延续、绵延之所赖。也就是说,佛法僧三宝,是所有众生所依靠的。唯独,能给人们,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只有三宝。离开三宝,就不可能给众生安乐。特别是,佛法整体的弘传,不是片面的。要正确的,佛所讲的一切法,都应该平等下来,不能偏。有的人现在能够念佛,但他不持戒,这是不对的。应该有戒定慧。这样整体的弘传,才是一个为众生带来福分最好的依靠和源泉。

  第四个,供养、拥护三宝,是一切众生,也是在家居士福德的源泉。供养和拥护三宝,特别是拥护三宝,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关。有的人说,我可以供养三宝,但我不护持三宝。这是不行的。供养和拥护三宝,在我们现在来讲,是最重要的一关,不光是居士要做,僧人也要做。

  第五个,佛子出家,乃解脱之因。所以拥护出家僧众,也就是自种解脱之善因,善缘种子。

  关于以上五点,居士要有着正确的信心、信念。这将认识到在家居士、在家佛弟子、是有责任恭敬、供养和护持三宝。

  以上妙祥师父详细开示了我们佛子如何正确认识三宝,这也就是妙祥师父开示的对僧宝的正见。在这里,末学就想到了夏法圣老居士,这是一位一心念佛念了五十多年的大德居士,是夏莲居老居士的孙子,全世界很多地方都邀请他去开示,每次老居士一开头都说:他所说的不是开示,他也没有资格谈开示,自己只是一位白衣,他只是去谈谈自己学佛心得体会而已,是和同修们共同学习。有的时候,下面还有出家师父听讲,老居士首先要向出家师父顶礼、忏悔,然后才讲。末学真的感到夏老居士的谦虚、如法。学佛和做世间事情都相似,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是在家居士,就要坚守在家居士的本分,要明白如何才是如理如法,这样才是随顺世尊的教诲,才是离苦得乐正确的道路。

  世尊同样在经典里面苦口婆心的给我们开示了如何如法如理护持僧宝:

  我末法中出家人,常住僧宝常住僧,僧宝僧共兴佛法,志求菩提微妙果——《赞僧功德经》

  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
  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
  内如四种庵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
  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赞僧功德经》

  破禁苾刍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人,功德纵多不及彼——《赞僧功德经》

  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赞僧功德经》

  从世尊的开示里面,我们看到,世尊之佛法的传承继嗣是由出家弟子来肩负的,也就是世尊开示的“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所以我们在家佛子,为了佛法的长久住世、为了佛法的兴盛不衰,就一定要好好护持我们的僧宝,一定要如理如法护持僧宝,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我们能够做到做好我们的本分事,就必定能够感召佛菩萨加持,感召佛法更好继承、发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