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禁忌语,称谓语,寒暄语,安抚语的资料

最好有概念,还有应用场所,没用的别往上放,(禁忌语,称谓语,寒暄语,安抚语)要最少3种的资料

第1个回答  2012-03-05
禁忌语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用来代替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
  中国古代的避讳就属于”禁忌语“的范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民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微贱,曾做过和尚和乞丐,他当了皇帝以后总怕别人体积,因此有一种变态的心理,只要一有人提到这两个词,哪怕只是相关的或者只是同音的,他都会认为是在影射自己。例如常州蒋镇《贺圣旦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本是颂扬的话,却因为“生”和“僧”音近,就被认为是在讽刺皇帝当过和尚,因此受到了惩处。
  现代社会的习俗中也有很多禁忌语。例如岛渔民家里做客,不能说“翻”“沉”之类的词语,而某些地方的生意人则忌讳“干”“赊”“折”这些字眼。仿佛这些词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说出来就会导致灾祸的降临。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但即使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有时也需要避讳,例如去探望病人时,要避免说与“死”有关的话,因为这容易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刺激。【寒暄】
  hánxuān
  [exchange of conventional greetings] 问寒问暖。今多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
  地气反寒暄,天时倒杀生。——白居易《桐花》
  【寒暄】
  古病名。指肺有痰热,每感寒即发咳嗽(即所谓“寒包火”、“寒包热”)的病证。《医学入门·咳嗽》:“又有一种遇寒则咳者,谓之寒暄。乃寒包热也。解表则除,枳梗汤加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芩。”
  寒暄的词语解释:
  问寒问暖。今多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
  【词意探源】:
  (1)指冷暖。白居易《桐花》诗:“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
  (2)指年岁。徐陵《在北齐与宗室书》:“自徘徊河朔,亟积寒暄。”
  (3)问候的客套话。陆游《南唐书·孙忌传》:“忌口吃,初与人接,不能道寒暄;坐定,辞辩锋起。”;也有作“暄寒”。《南史·蔡撙传》:“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馀言。”
  【生活实践】
  寒暄是什么意思?寒暄说白了就是问候与应酬。寒暄语是自我推销和人际交往时与对方开始沟通和交流的最常用的口才方法。
  现在的生活,温饱问题不在话下,寒暄语也多了。比如说“你高升了吗?”“你在哪里发财?”“你上网了吗?”这样的寒暄语,极具普通性,倒也没有什么。而有些问候,就不能简单从事,你得斟酌一下字句了。比如说对女性的寒暄吧!人家肥胖,绞尽脑汁都在减肥,你一见面就傻里吧叽地恭维人家发福了,你这不是欺负人吗?所以说寒暄也还是要注意的。
  以上都是些题外话。总的来说,人在初次见面时,一般都会以对方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做本能的判断,如果是好印象,那就无形中提升了其魅力,反之,则会让对 方在心里上产生排斥。所以必要的寒暄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个关键,大家要善于把握寒暄的时机,用口才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成功。
  (一)寒暄的常见类型
  1.问候型
  (1)典型问候型 典型的说法是问好。常说的是“你们好!”、“大家好!”等等,这是近几十年来新型的问候语,也是导游交际过程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问候语。
  (2)传统意会问候型 传统意会型问候主要是指一些貌似提问实际上只是表示问候的招呼语。如:“上哪去呀?”、“吃过饭了吗?”、“怎么这么忙啊?”等等。这一类问语并不表示提问,只是见面时交谈开始的媒介语,并不需要回答。主要用于熟识的人际之间,在导游交际过程中,比较适用于导游员跟游客熟悉以后的问候。
  (3)古典问候型 具有古代汉语风格色彩的问候语主要有“幸会”、“久仰”等等。这一类问候语书面语风格比较鲜明,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在导游交际这一类追求平和、亲近的场合中用得比较少。如果导游员不顾旅行团的各种实际情况,自顾自地跟游客说“久仰!久仰!”、“幸会!幸会!”,很有可能会引起游客的反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2.攀认型
  攀认型问候是抓住双方共同的亲近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发挥性问候,以达到与对方顺利接近的目的。导游员与游客接触时,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自己与游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共同点,像“同乡”、“自己喜欢的地方”、“自己向往的地方”、“自己认为的人间好去处”等等就是与游客攀认的契机,就能与游客“沾亲带故”。如:“大家是广州人,我母亲出生在广州,说起来,我们算是半个老乡了。”“大家都是昆明人,我也算是昆明人。我在昆明读了四年书,昆明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3.关照型
  关照型寒暄主要是在寒暄时要积极地关注游客的各种需求,在寒暄过程中要不露痕迹地解决游客的疑问或疑难。游客的需求有衣食住行等具体方面的,也有心理感受方面的,如果导游员在寒暄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就能够一定程度地解除游客的某些必要的或者是不必要的担心,就能有效地活跃游客的情绪。
  请看一个案例:
  一个旅游团在冬季来北京观光,恰巧遇上了天下鹅毛大雪,着装、行车、步行、登山等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游客对在北京的行程安全比较担忧。这时导游员一定要把握住游客的这种心理状态,不失时机地加以安慰。在启动出行的大巴上进行讲解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这样寒暄:“亲爱的朋友们早上好。我想大家一定是真的好!因为北京此时正呈现出难得一见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今天实在是个难得的日子,是我们可以亲自去体验毛泽东主席诗句意境的日子。老天就是这么有眼,我们就是这么幸运,给我们送来飘飘的雪花,那么就让我们快乐地上路,去当一次踏雪登长城的好汉吧!” 导游员的寒暄讲的是天气,但又将美好的雪景与游客的行程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游客减少了对天气变化所带来的不便的担心,情绪甚至慢慢高涨起来。
  这种寒暄完全是从关照游客的心理感受的角度出发的,自然也就容易被游客接受。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寒暄,都要掌握好分寸,恰到好处。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看,恰当的寒暄能够使双方产生一种认同心理,使一方被另一方的感情所同化,体现着人们在交际中的亲和要求。这种亲和需求在融洽的气氛的推动下逐渐升华,从而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
  (二)寒暄的基本要求
  1.自然切题
  寒暄的话题十分广泛,比如天气冷暖、身体健康、风土人情、新闻大事等,但是寒暄时具体话题的选择要讲究,话题的切入要自然。在导游交际中最容易切入的话题就是游客生活当地的地方风物情况,这是导游员必须表示出职业兴趣而游客又必然感兴趣的话题了。
  2.建立认同感 切入了自然而得体的寒暄话题,双方的心理距离就会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认同感就容易建立起来了。
  3.调谐气氛 有了自然而得体的话题,有了认同感,再加上寒暄时诚恳、热情的态度、语言、表情以及双方表现出的对寒暄内容的勃勃兴致,和谐的交际气氛也就自然地创造出来了,这样就为下一步的导游交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