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

如题所述

  生字注音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zǎo) 蓬蒿(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    蝼蚁(lóu)(yǐ) 河堤(dī)   灰烬(jìn) 荔(lì)枝 蘸(zhàn)着   折(zhé)断 掠(lüè)过
  编辑本段原文欣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那一角/已变成灰烬,   这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我用残损的手掌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1942年的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句。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编辑本段文章浅析
  颇受争议的诗人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坛上颇受争议的一位诗人。早年他以一首象征派的《雨巷》闻名于世,被冠为“雨巷诗人”;然而他“最有意义”的诗作,却被认为是表达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我们就结合诗人创作的大致经历,分析这首意义不同寻常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河山的残损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诗人一开始就用沉重的笔触,道出了他虽然自己身残,却更伤痛于祖国河山的残损。1942年的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了抗日运动,被投入监狱,受尽严刑拷打。7月,诗人获保释,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何尝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对祖国和人民更加同情爱怜。饱蘸感慨,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句。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那是他抗击了敌人的结果;虽然残损了,他却没因此而歇息,反而用它“摸索”这可爱的土地,安抚这可爱的人民,这不正是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气概么?有什么样的精神比这个还可贵,有什么样的气质比这种更迷人?
  写实写意
  “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它还是一种意象。戴望舒“几次谈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残损”一词,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痛苦,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不能自已的内驱力,使诗人强忍肉体与心灵的创痛,写出了这首传世佳作。
  无奈的痛楚
  接下来是一段,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回忆和对现实无奈的痛楚。“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美好的景色,原是属于家乡、属于祖国、属于以往的记忆,现在却只能在沦陷区受到百般蹂躏,残损的手掌渐渐抚过这芬芳的堤岸,微凉的荇藻,……成了蓬蒿的禾草,憔悴的荔枝花,没有渔船的苦水……教人怎么能不痛极而泣?
  中国并没有灭亡
  然而,中国并没有灭亡。在那辽远的一角,民族的希望正在成长!“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指粘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又是满含热情与兴奋地歌颂了远方“完整”的一角,因为只有这里才是泱泱中华的希望,是抗击侵略、保持民族尊严的最后一块净土。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这里,再怎么疼痛再怎么心碎都会在满眼“春的阳光”中烟消云散,没有什么比这昏睡的土地上有一丝亮光更加令人心动的了。诗人对胜利的渴望、对民族的希望,在这铿锵有力、激人奋进的诗句中表现到了极至。
  慷慨激昂
  戴望舒是以象征派诗人出现的,在他的后期,竟也出现了如此慷慨激昂的诗篇,着实让人惊叹。然而纵观他的整个创作历程,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足为怪。他是一个在诗歌道路上一直孜孜以求、不断超越自我的诗人。最开始的《雨巷》,被很多人奉为中国象征派的经典,他却在第二部诗集中把它给自我否定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气概。以抗日战争前后为分界,前期的他大都呆在大学校园的象牙塔中,以自己一贯悒郁的气质,写出一些逃不出个人狭小的空间的诗作,所以被人批评说“看不到时代的影子,听不到民族的声音”,虽然有失偏颇,但的确反映了一部分事实;但是他是一直追求进步的,诗歌地思想境界也不断地提高,抗日战争的爆发,也让他心底的男儿气概骤然爆发,一个凛然正气的中华男儿骤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镌刻在中国现代诗坛的历史上。从《雨巷》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走过了一条“中国正直的、有高教养的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典型之路。也似乎印证了一点:优秀的作品只有溶进现实,它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描写手法
  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描写对象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押韵方式
  另外,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
  有感情地背诵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背诵入手,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修饰词语
  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抒写感情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此题意在让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诗,写散文也可;也不必写得太长,一百字至五百字均可。
  编辑本段作者
  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丞、戴梦鸥 字朝宋 ,中国现代诗人,笔名有:江思、戴月、亚巴加、艾昂甫等,。浙江杭州人,祖籍南京。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主要作品
  戴望舒墓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名著:《雨巷》。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4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那一角/已变成灰烬,   这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我用残损的手掌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你们在说什么。。。。????????????
第2个回答  2011-11-2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那一角/已变成灰烬,   这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我用残损的手掌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