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刺史是几品官员?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8

唐朝上州刺史属于从三品,中州刺史属于正四品,下州刺史属于正四品下。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刺史制度作为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

扩展资料:

唐代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至时,复州为郡,复刺史为太守。再复唐初旧制。宋代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职。

欧阳修撰,自称刺史;撰,又自称太守,盖刺史与太守早无区别。宋官制另有刺史,作为虚衔,任者并不赴任。

元代以后,刺史一职名废。至清代则于知州的别称。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5
唐朝刺史是有固定品级的,每个州的刺史是几品官,就按照这个等级来分。这个等级的划分是这样的。全国除了府外,所有的州分为七级。刺史的品秩也从正四品下到从五品下。七级为,四辅,八雄(这都是因为近畿内的十二个州),望,紧,上,中下后面的五级主要以户口为定夺,当然也考虑一些其它的原因。
隋炀帝、唐玄宗、武则天都曾经废州改郡,改刺史为太守,不久仍其旧。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刘知几上疏:“臣望自今已后,刺史非三岁已上,不可迁官。”天宝十一载有诏曰:“今后刺史犯赃,宜加例程一等。”
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唐朝时刺史狄仁杰和李德裕、韦景骏多禁毁各地淫祠,又如韦正贯任岭南节度使时,“南方风俗右鬼,正贯毁淫祠,教民毋妄祈。”。于頔任苏州刺史,“吴俗事鬼,頔疾其淫祀废生业,神宇皆撤去,唯吴太伯、伍员等三数庙存焉。”王湛任冀州刺史:“冀州境内,旧多淫祀,褰帷按部,申明法禁。”
第3个回答  2011-11-26
  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据《旧唐书 地理志》的记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州的长官为刺史。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士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据《旧唐书 地理志》的记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州的长官为刺史。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士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