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长干行》翻译或赏析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这一首,是什么意思?特别是“花性轻”作何解?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崔颢】唐 乐府

君家定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赏析:要真正弄清崔颢《长干行》组诗的内涵,一是先要识得古诗《长干行》的意蕴,二是要弄清崔颢《长干行》四首的总貌,然后才能辨明前两首的本意。《长干行》的古辞是一首无名氏的民歌,其云:“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其大意是:由于风大浪高行舟艰难,所以女子架船外出时便邀其他女伴共行,这样便有了帮衬,就不再怕那险风逆浪。这位女子本来居住在扬子江畔的长干里,现在却敢同女伴们一起远航扬州城了。从古辞的内容,只是写女子邀人共泛,远航扬州。纵使被邀的是位男子,辞中也无爱情之意可寻绎。我们再来考察崔颢的组诗,除已记录前两首外,后两首为:其三:“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送潮归?”。其四:“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如果将以上四首作为一个整体看,那么这四首的内容应该依次为:其一,写女子行舟在外,见男子泊船于岸边,便上前搭讪,其目的是为途中有个帮衬,好使她顺利通过逆风逆浪。其二,写男子对女子的热络并不感兴趣,只是婉言相拒,“我俩自小不相识,虽是同乡也无干系。”其三,写女子的申诉,此地风浪厉害,女子架舟者更少。因缺少女伴,顾欲找一男子同行,好让他一路上照顾自己。其四,写男子的正面拒绝。前两句用“潮水急”“风浪涌”预作人言可畏。说你我男女同行,恐有诸多不便,还是各走各的路好。而且从来是女子的性情多为轻率,考虑问题不够谨慎。我看你还是自驾小舟,去战胜纳风浪吧。这样去理解全诗,既顺贴,又自然。而且气脉贯注于其中,使人感到是一个完整的机体,而且同古辞还有意义上的联系。古辞谓有伴相陪顾不怕风浪,崔颢组诗谓欲(⊙o⊙)?同伴而不能,顾只得独自去同风浪相搏。这从乐府诗的发展角度看,叫古辞新意。不仅崔颢的古诗乐府有此等新手法,而且李白诗中也有大量古辞新意的佳作,如《蜀道难》《行路难》So and so on。
这组诗并非专写爱情方面,而是写水乡劳动者舟上生活片段,现在再结合文字作更深一层的探究。
第一首先用倒置手法,将女子的发问放在诗的前两句,而原为第三句的内容该置于诗的开头,这样才符合情理。这首诗是说某女子肚子行舟于外,因考虑返回风浪相阻,便想结识一位同伴共行,但四顾周围,又无其他女子架船,所以只好壮着胆子停下来向一男子发问。首句是女子要问的中心内容,次句立即以“妾住在横塘”续上,是希望男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乡籍,而其目的则是末句所谓的希望对方是同乡人。因为只有同乡人才能结伴同行。诗中的这位女主人公,大概是一位水上行舟生涯并不长、缺乏与风浪搏斗经验的年轻女子。她现在面临困难,因此便有求于他人。但他又肯说明,只好用套近乎的办法去同一男子拉话,希望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看来,这位少女真是一位既聪明而又擅长“外交辞令”的人。
第二首则是依顺序写,四句诗均是男子的答辩。他的回答也十分巧妙,大概是看出来女子的心思,是想约他同行,但由于害怕人多嘴杂,惹人议论,故不敢与女子同行,所以便绕着圈子同她说话。前三句从语意上看,那位男子还没有明确的表态,似乎很有可能同意女子的要求。因为他说自己家居近水,来往江上,看来是一位熟悉江行的老手了。而且他又承认自己住在离横塘不远的长干,那就等于承认自己同对方是乡邻。照道理说,以下续接的便是可以结伴而行的话语。但诗人偏偏让他说“生小不相识”,意思是非常清楚,既你我同乡,但自小互不相识,更谈不上有什么交往了,所以你往下的话就别说。这就是这位男子的巧妙答辩,其目的是不想与女子同行,但又不忍心一下子拒绝,顾先做一些让步性的答辞,给女子一点儿安慰,然后再轻轻一点,说自小不相识。既然不是熟人,一切便无须再说了。所以看来这位男子比女子更聪明,更擅长言辞,也更能揣摩对方的心理。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C3%CE_%D3%E3%C0%E1/blog/item/82179aad8a2346e9fbed503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2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赏析: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

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

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原文: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作者】崔颢 【朝代】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扩展资料:

《长干行》作者简介:

崔颢,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崔颢的诗,按流传下来的42首诗的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描写妇女的诗为一类、边塞诗和山水诗为一类、赠言记事等诗为一类。描写妇女的诗流传下来的有15首,这大概就是他“有文无行、名陷轻薄”的原因之一吧。但是他的这些诗未必都“浮艳”。

第2个回答  2018-03-30

    长干曲四首

    唐代: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译文: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

    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

    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赏析:

    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作者:

    崔颢,唐代诗人。(今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存其诗四十二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2-18
【原文】

《长干行·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解】

1、长干行:乐府曲名。

2、横塘:现江苏江宁县。

【韵译】

请问阿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原文】

《长干行·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解】

1、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韵译】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在九江畔。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遗憾
第4个回答  2011-12-03
【原文】

《长干行·其一》

作者: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注解】

1、长干行:乐府曲名。

2、横塘:现江苏江宁县。

【韵译】

请问阿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点评】

《长干行》是古乐府,古乐府《长干行》多是描写古代妇女生活的,崔颢的这首《长干行》是写船家女问江上来客的,虽然无场景,无动作,只有短短的四句言语,前两句是写船家女的询问,后两句是写船家女的解释,犹如一台大型的独角戏,崔颢把整个故事大部分情节给隐藏起来,给读者留下一个足够想像的空间,是诗外有意。

《长干行》大致的内容是:船家女听到亲切的乡音,想向对方打听一下故乡的近况, 又怕对方误会,短短的四句诗词,表现出一个大场面,就像一部大戏,把场景隐藏在后台,更看不到演员,观众似乎变成了听众,不是在看戏,而是在听戏。

《长干行》语言精炼,情感活动浓烈,使诗外有意,像一杯酒,不,更像一壶酒,闻到香气四溢,不用喝便知是好酒,只是闻味便勾起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喝过后便引起了无限的回味,深深难忘。

【评析】

此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乍读没有什么韵味,既没有美景,又没有什么意境,又不感人,像拉家常一样,可以说是平淡无奇,但只要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再细读几遍,此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要完全理解《长干行》的意思,几个名词是要说明的。长干行,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横塘,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是没有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有很多礼教约束男女之间的行为。如:男女授手不亲、三从四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等。青年女子是绝对禁止与陌生男子接触的。但也有不少蔑视封建礼教的,勇敢追求自由恋爱的叛逆者,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长干行》所写的女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首诗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故事,看到了一幅水上泊舟的人物画面:两条小船停在江心,一条船上站着一个女子,她正在向另一条船上的男子问话: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呀,我家住在横塘的。我停下船来请问一下,也许我们是同乡呢。

透过这些字句,读者会进一步思考:这个女子为什么要停船?她为什么要问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家住哪里?她为什么要作自我介绍?她为什么要和对方攀“同乡”的关系?而这一切究竟为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推测这些问题的含义,不正是她对这位男子的倾慕和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才使得她敢于逾越封建礼教,主动大胆地追求爱情。她的主动自我介绍,不正是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心么?表面上看是家常之话,然而这些话写的很含蓄,意在言外,话中有话,又很切合人物的身份,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态举止,从而可以看出她的性格。

【原文】

《长干行·其二》

作者: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解】

1、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韵译】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在九江畔。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遗憾。

【评析】

  这首诗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不就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吗?是什么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或恐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妾住在横塘”,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抒写男女爱情的诗歌,那爱情来得未免突然吧。这都是含蓄的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