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当年为什么会有“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

如题所述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出自陈寅恪 《无盗贼无盗宝 标记》。
原因是敦煌莫高窟的价值最早发现的是外国人,里面的精品被国人贱卖到外国。
历史背景:
在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年)那一年,敦煌莫高窟(时称千佛洞)的主持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第十六窟通道上的积沙时,偶然发现窟内北侧别有洞天,由是开挖出后来举世知名的藏经洞(现称第十七窟)。
开洞之初,洞内约有古代写本和刻本四万余卷,最早的成书于四世纪中叶(南北朝),最晚的则是十一世纪初(宋),横跨近七个世纪。这些文献其实是中国中古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等各方面的第一手史料,可谓中国中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陈寅恪当年把这个崭新的学术领域称为“敦煌学”。这四万多卷的敦煌遗书包括了佛教、道教、摩尼教及景教文献,儒家典籍,文学作品(诗歌、变文、曲子词、话本小说、俗赋等),当地政府及寺院档案(包括民间契约、社邑文化、田制文书、赋税记录等),史地文献,科技文献(算术、力学、计量学、冶炼、炼丹、天文图、医籍、针灸、印刷、建筑、纺织等范畴)。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大量以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文字写成的文献。此外,还有不少艺术品,包括绢画、麻布画、纸画、纺织品、刺绣品、木雕品等。众所周知,藏经洞被发现后,文献文物随后大量流失或遗失。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取走了约一万五千卷;法国人伯希和拿去了约六千六百卷;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也相继取走了不少的文卷。如今,只剩下八千多残卷,保存于国家图书馆内。洞内的绘画、纺织、木雕等藏品,绝大部分已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取走。外国人取去这一大批敦煌文献文物后,十分重视它们对中古史研究的价值,于是认真地开展了敦煌学的研究。日本学界就曾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这就是那句“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历史背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