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末商初的历史

我想研究一下夏末商初的历史、政治、地理,请问,有什么比较好的,可靠的书吗?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疑古过去,一般中国人所相信的自己祖先的历史,正是是这样的。然后进入近现代以来,怀疑者却渐多。
顾颉刚在商周史研究上是很有成就的,他提出了关于古史的观点,即“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认为:(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尚书》第一篇《尧典》,开首四字是:“曰若稽古”,表示不得亲闻的意思,反不像后来的著作那样信誓旦旦,细致入微。后增的古人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神话角色的凡人化。
神话人物大禹经历是这样,他老爸鲧死后在腹内孕育他。鲧的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奇怪,派人剖开鲧的肚子,于是禹化作虬龙而出。治水时禹则变成黄熊开山,把老婆吓成了石头,石头裂开儿子启出生。——而到《史记夏本纪》里,这些神异细节自然都没有了。
一个十分有名的例子。《尧典》里讲,“夔一足”,就是舜的乐官夔只有一只脚。鲁哀公不晓得这是神话,把这当历史看,自然看了不解,就问孔子。孔子解释说,这是讲,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而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这个故事是韩非子讲的,所以不能断定是这番高论确实出自孔子。但后人把神话历史化的高明巧妙,实在很明显了。(参考袁珂《中国神话传说》导论篇第三章)
这个办法,其实现在的历史书也还在用。如讲黄帝驱使八种猛兽与蚩尤作战,八种猛兽乃是部落图腾等等。上古神话确实包含着初民的历史记忆,但这样精微的细节对应,实在是未必不然但更未必然的。
造古史的另一个办法,是把同一个故事,假托给一批较早的人物,再上演一遍。最典型的例子是,夏桀商纣,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商纣有个妲己,夏桀就有个妹喜;商纣发明炮烙,夏桀也发明炮烙,——那就不知道纣王干嘛要再发明一遍了。夏代大概确实是有的,甚至史记里夏世系表也可能不错,但这些故事细节,总叫人心里打鼓。
一般人的心态,总是愿意相信自己民族的历史越古越好。假的古史一旦被造出来了,质疑他就成了危险的事,甚至就有了不爱国的嫌疑。司马迁写史记开篇讲五帝不讲三皇,曾遭到好多人的指责;顾颉刚替商务印书馆写教科书的时候,否定三皇五帝为信史,把戴季陶给惹火了,要罚商务印书馆160万元(顾颉刚晚年口述《中国史学入门》,提到过这段往事)。直到前几年,国家还斥资几千万,搞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此种心态下,中国的文明史被越拉越长,实在是并不奇怪的。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盘古在较早的神话里,不过是条耳朵里的虫子变成的狗,做了帝喾高辛氏的女婿,绝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大神。
「八卦:盘古挂了之后变成了我们的世界。俩眼睛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所以我们知道盘古大概是大小眼,一个眼睛很亮,一个眼睛有点白内障;四肢变成了天地四极,这意思大概是他死了之后还是四脚朝天的躺着的,估计是头东脚西,——因为脚比手长么,所以西部的地势比较高,东部就比较低;汗毛变成了森林,从我国的森林植被被破坏之前的地貌考察,我们知道盘古肯定是黄种人,体毛不是很丰富,但也不算少。没有听说过有盘古洗澡的记录,所以他身上不免长了很多虱子。等盘古一死,这些虱子蹦达两下,就都变成人了。——虱子变人的说法,大家感情上比较难以接受,所以流传不广。」
炎帝也就是神农氏,据说是农业的发明人(《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对我们中国这么一个农耕民族来说,这个发明太至关重要了。另外医学界也尊他为老祖宗(《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还可以把商业也算上(“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黄帝更不用说了,后人连写本怎么做爱的书,都要扯上他。
(3)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事件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既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既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固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托古改制的思维习惯,也导致了篡改得尤其厉害。
还以黄帝为例。本来“黄帝”就是“皇帝”。帝指上帝,因为甲骨文中出现的帝字,都是指上帝。用帝来指人间的帝王,这个意义大概要迟至周中期才出现。皇是个形容词,大而美的意思,皇帝的意思就是伟大的上帝。
「“一种看法就是认为”帝“的甲骨文形状象架起来的木柴,因为觉得”帝“应当是”禘“的较早写法。”禘“是古代一种祭祀的名称,场面非常隆重。最大的禘祭是祭祀天地的,到了这天,那些牛、猪、羊们都要倒霉了,恐怕要躺倒数百头,它们的脑袋要割下来给天神们享用。还要燃起昂贵的木柴,让木柴的烟气飘荡到天空,就好像皇天上帝正在享用那香气。”(梁惠王)」
但后来,五德终始说流行起来了(这个五德终始是怎么回事讲到汉代的时候再讲)。黄帝被认为是得了“土德之瑞”,土德是黄色,“黄帝”的写法才固定下来了。
再如前面提到了,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这个讲法最早见于《国语◎晋语》,这是东周时候的书。周初分封,据说“兄弟之国者十五,姬姓之国者四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此外的异姓诸侯,姜姓(姜就是羌,这个族以羊为图腾,男性为羌,女性为姜)是主要的势力。把黄帝、炎帝两位上古贤王说成姓姬姓姜,对各诸侯是很有面子的事。
他的这种观点对有关古史的荒谬传说起了廓清之功,而历代相传三皇五帝的神圣地位一下子也就失去了依据。这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对于古史研究的发展是起了作用的。(黑体字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册p139)

顾颉刚怀疑过夏朝的建立者大禹是否存在,但并未否认夏的存在。很多西方学者怀疑得比他更厉害,在甲骨文、青铜器大量出土之前,很多人认为商代也仅仅是传说。直到现在,西方学者也很多不承认有所谓的夏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17

    关于夏末商初的历史有很多争论,也有很多怀疑

    我个人与众多网友一样,更相信顾颉刚先生的研究成果,参考如下:

    顾颉刚在商周史研究上是很有成就的,他提出了关于古史的观点,即“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认为:(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尚书》第一篇《尧典》,开首四字是:“曰若稽古”,表示不得亲闻的意思,反不像后来的著作那样信誓旦旦,细致入微。后增的古人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神话角色的凡人化。 

    神话人物大禹经历是这样,他老爸鲧死后在腹内孕育他。鲧的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奇怪,派人剖开鲧的肚子,于是禹化作虬龙而出。治水时禹则变成黄熊开山,把老婆吓成了石头,石头裂开儿子启出生。——而到《史记夏本纪》里,这些神异细节自然都没有了。 

    一个十分有名的例子。《尧典》里讲,“夔一足”,就是舜的乐官夔只有一只脚。鲁哀公不晓得这是神话,把这当历史看,自然看了不解,就问孔子。孔子解释说,这是讲,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而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这个故事是韩非子讲的,所以不能断定是这番高论确实出自孔子。但后人把神话历史化的高明巧妙,实在很明显了。(参考袁珂《中国神话传说》导论篇第三章) 

    这个办法,其实现在的历史书也还在用。如讲黄帝驱使八种猛兽与蚩尤作战,八种猛兽乃是部落图腾等等。上古神话确实包含着初民的历史记忆,但这样精微的细节对应,实在是未必不然但更未必然的。 

    造古史的另一个办法,是把同一个故事,假托给一批较早的人物,再上演一遍。最典型的例子是,夏桀商纣,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商纣有个妲己,夏桀就有个妹喜;商纣发明炮烙,夏桀也发明炮烙,——那就不知道纣王干嘛要再发明一遍了。夏代大概确实是有的,甚至史记里夏世系表也可能不错,但这些故事细节,总叫人心里打鼓。 

    一般人的心态,总是愿意相信自己民族的历史越古越好。假的古史一旦被造出来了,质疑他就成了危险的事,甚至就有了不爱国的嫌疑。司马迁写史记开篇讲五帝不讲三皇,曾遭到好多人的指责;顾颉刚替商务印书馆写教科书的时候,否定三皇五帝为信史,把戴季陶给惹火了,要罚商务印书馆160万元(顾颉刚晚年口述《中国史学入门》,提到过这段往事)。直到前几年,国家还斥资几千万,搞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此种心态下,中国的文明史被越拉越长,实在是并不奇怪的。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盘古在较早的神话里,不过是条耳朵里的虫子变成的狗,做了帝喾高辛氏的女婿,绝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大神。 

    「八卦:盘古挂了之后变成了我们的世界。俩眼睛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所以我们知道盘古大概是大小眼,一个眼睛很亮,一个眼睛有点白内障;四肢变成了天地四极,这意思大概是他死了之后还是四脚朝天的躺着的,估计是头东脚西,——因为脚比手长么,所以西部的地势比较高,东部就比较低;汗毛变成了森林,从我国的森林植被被破坏之前的地貌考察,我们知道盘古肯定是黄种人,体毛不是很丰富,但也不算少。没有听说过有盘古洗澡的记录,所以他身上不免长了很多虱子。等盘古一死,这些虱子蹦达两下,就都变成人了。——虱子变人的说法,大家感情上比较难以接受,所以流传不广。」 

    炎帝也就是神农氏,据说是农业的发明人(《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对我们中国这么一个农耕民族来说,这个发明太至关重要了。另外医学界也尊他为老祖宗(《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还可以把商业也算上(“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3)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事件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既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既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固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托古改制的思维习惯,也导致了篡改得尤其厉害。 

    还以黄帝为例。本来“黄帝”就是“皇帝”。帝指上帝,因为甲骨文中出现的帝字,都是指上帝。用帝来指人间的帝王,这个意义大概要迟至周中期才出现。皇是个形容词,大而美的意思,皇帝的意思就是伟大的上帝。 

    「“一种看法就是认为”帝“的甲骨文形状象架起来的木柴,因为觉得”帝“应当是”禘“的较早写法。”禘“是古代一种祭祀的名称,场面非常隆重。最大的禘祭是祭祀天地的,到了这天,那些牛、猪、羊们都要倒霉了,恐怕要躺倒数百头,它们的脑袋要割下来给天神们享用。还要燃起昂贵的木柴,让木柴的烟气飘荡到天空,就好像皇天上帝正在享用那香气。”(梁惠王)」 

    但后来,五德终始说流行起来了(这个五德终始是怎么回事讲到汉代的时候再讲)。黄帝被认为是得了“土德之瑞”,土德是黄色,“黄帝”的写法才固定下来了。 

    再如前面提到了,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这个讲法最早见于《国语◎晋语》,这是东周时候的书。周初分封,据说“兄弟之国者十五,姬姓之国者四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此外的异姓诸侯,姜姓(姜就是羌,这个族以羊为图腾,男性为羌,女性为姜)是主要的势力。把黄帝、炎帝两位上古贤王说成姓姬姓姜,对各诸侯是很有面子的事。 

    他的这种观点对有关古史的荒谬传说起了廓清之功,而历代相传三皇五帝的神圣地位一下子也就失去了依据。这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对于古史研究的发展是起了作用的。(黑体字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册p139) 

    顾颉刚怀疑过夏朝的建立者大禹是否存在,但并未否认夏的存在。

    很多西方学者怀疑得比他更厉害,在甲骨文、青铜器大量出土之前,很多人认为商代也仅仅是传说。直到现在,西方学者也很多不承认有所谓的夏朝。但是,不管怀疑不怀疑,他曾经真实地存在着。

第2个回答  2007-07-09
读史记吧,可靠又有权威。
第3个回答  2007-07-09
去看考古的书和历史书一起看吧
第4个回答  2007-07-13
建议看一下翦伯赞的<<先秦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