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特务组织

如题所述

因为不信任文官。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皇帝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只有朱元璋和刘邦是出身贫苦,纯粹靠着自己本事打下的天下。
因此,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知道官员们都是什么德行,所以制定了很多监控、压制文官们的制度。
遗憾的是,因为历史局限性,朱元璋未能设计出足以将这一制度沿袭下去的皇家教育体制,以至于不知民间疾苦的后代很快被文官欺瞒。
而这一制度,就是一些法律(后来被文官们逐渐废除了)以及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因为朱元璋本人的历史局限性,这一制度缺乏足够的活力,但是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当一位信任儒家文官的皇帝(崇祯)上任之后,这些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
要知道,西汉和明代有一个类似的地方,即皇帝,尤其是那些出身民间的皇帝普遍不信任文官,他们既利用文官执政,又要监视文官。然而无论西汉还是明代,都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的皇家教育体系,以至于一旦某个对儒家极有好感的皇帝上台,帝国就轰然倒塌。东汉是汉元帝,明代是崇祯。
相对来说,两宋和满清采取了另外一个方法,即完全与儒家出身的文官合流,对于文官们的贪腐视而不见,纵容文官们的贪腐。
从结局上来看,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同,都是到了王朝末年,国家无可用之财,无可用之兵。
.
问题是,明帝国只要皇帝不信任文官,则国家仍然有可用之兵,有可用之财赋;
而两宋、满清末年,都是国家一无可用之兵二无可用之财赋。
.
即,设立特务机构监视文官,虽然会受到文官们的诟病,且身后名(史书上的名声)臭不可闻。
但只要皇帝大胆任用特务机构,提防文官、不信任文官(用人而疑,即让文官干活还要提防他们),那国家就不会走到绝境。
很简单的例子还是明帝国,明朝最后三位皇帝,万历、天启两个皇帝都信用太监,用太监监控文官,史书上的名字臭不可闻,堪称遗臭万年,毕竟撰写史书的是儒家。但是万历、天启年间,明帝国虽然磕磕碰碰但是依然能够活下来,也没有爆发范围超过一省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万历天启年间,虽然文官们管理的国库空空荡荡可以跑老鼠,可是横征暴敛的万历皇帝、天启皇帝的内库依然丰盈(特务和太监们给皇帝收敛来的),所以每当国家有事,皇帝总是能够从内库中拿出钱来打仗。
当然,由于万历天启横征暴敛,搞得江南贫困的士绅、商人苦不堪言,江淮一带民变频繁,不断有士绅、富商大贾带领民众搞民变抗税。
.
而崇祯皇帝极其信任文官,一上台就听从文官的建议,取消了海税和商税,将巨额税赋都压到了正经受小冰河期折磨的西北农村;同时限制锦衣卫、东厂的权力,让锦衣卫、东厂都以阿附文官为己任。
崇祯皇帝的举措是立竿见影的,没有了太监和特务机构的剥削,江南很快繁荣娼盛(此处非错别字),秦淮河上出现了无数才子佳人的佳话。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崇祯二年,李自成开始了他武装上访的道路,最终在崇祯17年逼得“众正盈朝“的崇祯皇帝挂在煤山,舌头伸出老长老长。
不过,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史书上的名声却颇为不错,毕竟他信用儒家文官,文官们自然会给他一个不错的名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5
主要是朱元璋多疑,疑心大臣对皇帝不忠,对朝廷不忠。他杀功臣也是因为疑心重,怕那些功臣日后跟在元朝时一样造反。所以为了维护他的大明王朝就建立了特务机关来监察官吏。
第2个回答  2018-01-15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将锦衣卫废除。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
但朱棣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命所宠信宦官担任首领。建立东厂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明宪宗时为加强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第3个回答  2018-01-21
是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造成的。
第4个回答  2018-01-19
各个朝代都有的,只是明朝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