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别复制它

如题所述

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

出自《国风·卫风·河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作者无名氏。这是一首意蕴丰富的思归诗。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虽然内容简单,诗意浅显,但此诗饱含感情,情深意长,其奇特的夸张,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全诗如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如下: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注释如下:

河:黄河。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跂(qǐ):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一说我。

扩展资料:

这首诗应该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此诗的主人公,按《毛诗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

此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河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9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

该句出自先秦《诗经.卫风.河广》。

原文: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文学鉴赏: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

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这首诗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好像现在的顺口溜民歌一样,通俗易懂。

但它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然“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人产生各种猜想和回味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17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出自《诗经·国风·河广》,字面大致意思是:黄河宽什么呀,一只牛皮筏子就渡过去了!(苇:韦→牛皮筏子;杭:航→渡),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家乡离这简直太近太近了,近到可看成同一个地方,我属于“自己人”,你们可不要把我看成外地人啦。这是生存智慧之一。
第3个回答  2018-01-31
本词出自《诗经·卫风·河广》,意思是谁说河宽,用芦苇编制而成的筏即可渡过,用来表达强烈的思家之意。至于其他的引申义多有穿凿。
这个词后来据说又引申出“一苇可航”的成语,混同佛家一苇渡江的传说。其实并不一回事。前者除了来自诗经的本意之外,还有用很小的力量就能解决问题的意思。而后者传说为一根芦苇渡江,或者解释为佛家的一种功夫,或者解释为考验神光(惠可)的诚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