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内阁上九卿通政司是什么官职啊

我们村头有根石柱 其中一面刻的就是内阁上九卿通政司 一面刻着赵诚公故里 另外两面子太多 我记不住了

通政使司是明代中央掌受内外奏章、敷奏(陈述详情的奏折)、封驳之事的官署,简称“通政司”,别称“银台”。依明太祖朱元璋之意,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将上传下达之机构以通政为名。通政使司的前身为察言司,洪武十年(1377年)七月,置通政司,设通政使1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1人,正四品,誊黄右通政1人,正四品,左、右通议各1人,正五品。其属官有经历司经历1人,正七品,知事1人,正八品。
  通政使司主要负责传达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将在外的题本、奏本呈上,在京的奏本有的则自己封进参驳;午朝时引奏臣民中有事上奏者,有机密之事可随时上奏。初设通政使司之时,朱元璋曾告诫通政使曾秉正、左通政刘仁,要审定命令以严格要求百官,各项事务上传下达须通畅,当执奏者不必忌讳回避,当纠正者不可同流合污,当详细叙述的不要隐而不报,当引见者不要为难苛责。
除掌受内外奏章诸事外,通政使还参预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大臣等朝廷大事,为朝廷的九卿之一。洪武十二年(1379年),将承敕监给事中、殿廷仪礼司、九关通事使拨归通政使司,进一步加强了该司的权力。
清顺治元年(1644年)沿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后一度并入内阁。二十八年(1902年)裁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1
内阁一词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组织。明、清最高官署名。明成祖时,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清代沿置,天聪年间,设内三院;顺治年间改称内阁。
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明、清以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是正五品的官员。
通政司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类似的官员,现在的市长平级。
至于赵诚公故里,诚可能是谥号,公是尊称。可能还有“讳”后面就是名字。追问

这人确实叫赵诚 传说是个孤儿 是村子里王姓养大的 我明天去好好看看全部文字 你帮忙看下 我对我们村的历史很感兴趣 嘿嘿

追答

好的。到时候你打出来我帮你看就好。

第2个回答  2011-08-11
通政司执政者是上九卿之一,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投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通政司  
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 宁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 范大人家。”亦省称“ 通政 ”。 康有为 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 郑观应《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胪可统於礼部,大理可并於刑部,太仆可并於兵部,通政可并於察院,其余额外冗官皆可裁汰。”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8-14
明代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此外有一个都察院,是由御史台变来的,专掌弹劾纠察。全国各事都在都察院监督之下。把都察院和六部合起来,并称七卿。
七卿之外,还加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通政司管理章奏,全国中外一切奏章送给皇帝的,都归通政司,这是一个公文出纳的总机关。相当与中央办公厅加信访办。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