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与佛教的关系????

如题所述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8226;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开发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强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扰,还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浓,其实只是较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层次。一切事理通达了,参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开,不再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摆脱了苦境,变得轻松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7
简单说:
佛陀说我们的世界叫婆娑世界,意味:堪忍(有很多痛苦,但可以忍受。)
佛法就如莲花一样美丽,出淤泥而不染。
详细说:
请参考二楼 普明善心的回答
第2个回答  2011-09-27
释迦如来在蓝毗尼花园出生后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生出一朵连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第3个回答  2011-09-27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第九(节录)
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传梵大师法护等奉诏译
又善男子。 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如莲华 。何等为十。
一者离诸染污。二者不与少恶而俱。三者戒香充满。四者本体清净。五者面相熙怡。六者柔软不涩。七者见者皆吉。八者开敷具足。九者成熟清净。十者生已有想。
善男子。云何是菩萨 离诸染污 。 譬如莲华出于水中而水不染 。何以故。法尔如是故。菩萨亦复如是。虽处生死流中而不染着。何以故。由慧方便法尔如是故。菩萨以其善巧方便。处生死中不为生死过失所染。以方便慧所摄受故。是为菩萨离诸染污。
云何是菩萨 不与少恶而俱 。 譬如莲华而不停留水之微滴 。菩萨亦复如是。不与少恶而俱。是为菩萨不与少恶而俱。
云何是菩萨 戒香充满 。 譬如莲华生时随处妙香广布 。菩萨亦复如是。所向国邑及诸方处。戒香芬馥广布一切。是为菩萨戒香充满。
云何是菩萨 本体清净 。 譬如莲华生时自然洁白清净 。随其方所婆罗门刹帝利一切人民共所称赞。菩萨亦复如是。随诸方邑所生之处洁白清净。何以故。戒清净故。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咸共称赞。诸佛菩萨之所摄受。是为菩萨本体清净。
云何是菩萨 面相熙怡 。 譬如莲华当开敷时令诸见者心意快然生适悦故 。菩萨亦复如是。面相熙怡离诸颦蹙。诸根清净见者欢喜。是为菩萨面相熙怡。
云何是菩萨 柔软不涩 。 譬如莲华体性柔软 。菩萨亦复如是。自体清净柔软细妙。是为菩萨柔软不涩。
云何是菩萨 见者皆吉 。 譬如莲华乃至梦中于须臾顷见亦善吉 。何以故。一切义成故。菩萨亦复如是。若于一切分位之中。见者咸得最上吉祥。是为菩萨见者皆吉。
云何是菩萨 开敷具足 。 譬如莲华若开敷已即名具足 。菩萨亦复如是。若慧觉华开敷之时即名具足。是为菩萨开敷具足。
云何是 成热清净 。 譬如莲华若成熟已。眼所观时眼根清净。鼻所嗅时鼻根清净。身觉触时身根清净。心欢喜时意根清净 。菩萨亦复如是。果成熟时。慧光明相。一切有情。若眼见时眼根清净。若耳闻时耳根清净。菩萨戒功德香。若鼻嗅时鼻根清净。身供养时身根清净。思惟称赞菩萨胜功德时意根清净。是为菩萨成熟清净。
云何是菩萨 生已有想 。 譬如莲华所生之时若人非人生已有想 。菩萨亦复如是。当初生时佛及菩萨。并余帝释梵王护世天等。咸乐护持生已有想。是为菩萨生已有想。
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如莲华。
【转自地藏论坛】
第4个回答  2011-09-27
莲,出淤泥而不染,在他开放之前,他须忍受淤泥对他的污染,饱受侵蚀,等到时机成熟,便开出一朵纯净的莲花,即使曾身受污染,但内心从未被侵蚀。这就是佛与菩萨为什么只做莲台的原因,莲花就象征菩萨,虽身在五浊恶世,但不受世俗的污染,仍能保持纯净的大慈悲心与大菩提心,这是是佛菩萨通过莲花告诫我们,即使社会动荡不安,色欲熏心,但我们仍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不受世俗的侵蚀,积德行善,也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道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