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转型期会显得动荡不安

如题所述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势的出现,作为劳动中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在改革开放飞速推进,经济建设被摆在首要位置,发展成了压倒性语境下,伴随着风险的利益、经济诱导,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贫富悬殊,基尼系数步步升高,而贫穷与落后也推动了社会流动。也是在这个背景下,独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开始在神州大地上奔腾涌起。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卷起铺盖,打起行囊,带着几多憧憬,几多希望,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乡,离开那块贫瘠而又令人眷恋的土地,踏上了进城打工的征程。到沿海去,到南方去,到城镇去,到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去。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候鸟群。他们带着对财富的渴望和对经济增长的呼唤,在城乡间迁徙。于是,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流动大军 —— 移民群体,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因为这一群体的动态发展和静态结构不仅关系到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关系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当这一群体规模的扩大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组织引导时,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不容小觑。

C城市里已下岗失业为主题的贫困阶层:用孙立平老师的概念看,失业是人类自己制造的荒谬。“不管是失业者还是就业者,都不能用符合人性的方式享受人类进步所带来的成果。”[9]确实,已下岗人员为主体的新的贫困阶层的出现,是国企改革后出现的困扰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相对来讲,这个群体的人员比农民还不具有生存的保障,所经历的社会心理落差和实际落差更大。

如何从制度安排,政策制定,福利保障等等措施的采取方面改善这些群体的生存状况,是解决不平等状况的重中之重。

5·遗失的“人心”:

同上述现象相关的,也是更深层次的变化便是道德的陷落。说守旧情怀也好,说消极意义也罢,当我们历史传承的传统美德日益被丢弃时,那些从西方舶来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个人权利维护意识”并不能填补我们心灵的空虚。

笔者下面以乡村教育为例来展现一个“人心”遗失的现状:很明显,在中国现目前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城市的辐射作用不可低估,越靠近城市的人民收入普遍高于远离城市的人民。同时在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教育质量是正相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越是靠近城市的学校,其教育质量普遍高于远离城市的学校;于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其教学质量普遍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这是被我们广大农民所公认的。

农民外出务工是为了经济利益,当他们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时,他们看见了知识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权力!(knowledge is power!)他们看到了教育的程度与经济的关系。他们被现代化的科技所折服,西方的现代文明使他们认识到了教育的严峻性。

他们在城市里处境十分狼狈、生活十分困窘,看见都市那些“白领”中产阶层,看见那些腰缠万贯的老板,看见那些腐败的政府干部们,他们就不平衡了(可以定义为一种“失衡”),于是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寄希望于子女(关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意义和影响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城乡畸形人”的展望》里有详细评说)。他们很明白“经济基础对社会一切存在的决定作用”,于是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金钱打通各个关节,进而让他们的子女离开那个贫穷的地方,到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地方学习,如果钱更多,可以到城市读书,接受更为先进的文化。

在四川调查的时候,一个乡村中学的校长告诉我:近两年内,他们学校有近五十人离开他们学校,到好一点的学校读书,而他们学校一共才五百人,也就是说每年学校流走了近10%的学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乡村教育发展的严峻性!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那位校长还说:如果局势仍然这样发展,市教育局将把附近的三个乡镇中学合并!这究竟是教育畸形发展的尴尬,还是教育的发展前途?

于是乎,在我们现在的乡村学校里,学生们信奉“书中自只有黄金屋,书中只有颜如玉”也就不值得奇怪了。拜金主义广泛传播,乡村教育举步维艰!这值得我们来思考和反思。我们社会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什么?转型社会在震荡中留下的是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1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同时中国也在不断进步,有些东西必然与时事有这冲突,所以会有动荡
第2个回答  2013-12-1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些人不懂确称为自己国家的发明。虽然有历史见证但是有些人却吧中国文化糟蹋的不成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