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为何占据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地位?

如题所述

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主流,它在思想上统治中国社会达两千年之久。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或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孟。儒家思想的主旨就是“仁”和“义”,而“仁”和“义”的最终归宿点则是“善”。很显然儒家思想主要追求的是人的道德价值,这一点我们在其代表作“论语”里看的更为明显。孔孟思想的地位在汉朝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被推到正统的地位,同时也开始了历朝历代一批儒学者长久的阐释和注解工作,从而使其体系建构越来越森严牢固,内容涵盖也越来越庞杂,最终支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及教育制度,甚至也左右了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了中国人的思想,即成为一种统治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统治,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上形成的结果就是“重德轻知”,即任何学科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讨,如与道德无关,则被视为雕虫小技或无足轻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唯一的选拔人才制度—科举制度,其考试内容多从四书五经而出,以仁义道德为旨,几乎无法在那朝那代的考试题目中找到一点科学知识的痕迹。同时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中国封建礼会,也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发明者,如祖冲之、张衡、黄道婆等能被推到像孔孟一样至尊至高的地位,就连能起死回生的华陀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认为“修心养性”是得善的唯一途径,也是理学的唯一要旨,但一代英才也正是因此而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法弥补的科学遗憾。一天,朱熹到一座高山游玩,看到山上有贝壳,于是他很快提出了“沧海桑田”的假设,但当他想到自己的唯一人生目标是“修心养性”时,旋即放弃这一假设。因为在他看来这座山原来是在海里还是陆地是小事,而修养心性才是大事,所以分散精力、探讨山的来历就是不务正业。但根据现代科学理论证明:现在的山,数万年前很可能在海里,朱熹如若能撇开价值间题而去探索这一事实问题的话,地质学的伟大学说很可能在古代的中国产生。而十分不幸的是,“修心养性”使他在瞬间想到的科学间题,就这样失去了生根发芽的良机,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悲之处,也是“重德轻知”的恶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