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爷爷是谁??

如题所述

  周恩来总理的祖父名字叫周攀龙。
  周恩来长大后曾多次在谈话和著文中说自己的祖父攀龙公在江苏做官、当知县等等。如1964年8月在中南海西花厅与亲属谈话时,就说过,“到我们祖父这一辈就迁到淮安了……我祖父从绍兴师爷升为县知事。”然而,他家居淮安山阳县城的驸马巷,在《淮安府志》和《山阳县志》上却查不到他祖父(谱名骏龙,后改名攀龙,再改名起魁,字云门)任山阳知县的记载。这是为何呢?
  周攀龙先生生于清咸丰五年,那也是其父樵水公在山阳县衙当师爷从绍兴迁居淮安后的第五年。攀龙公在淮安读书长大。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收藏的周和鼐、周嵩尧、周家琛的中举资料上,周恩来祖父和相关资料为:
  周和鼐:字调之,号阳初,是周恩来二伯祖父周骏昂次子,大排行二,后出嗣过继给周恩来大伯祖父周骏侯为嗣子。他生于清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光绪甲午科(公元1895年)举人。在他的《浙江乡试同年齿录》(浙江图书馆11905号藏品)上,其“胞叔”栏下有关周恩来祖父的条目是:“起魁,国学生,江苏尽先补用同知,前代理安东(今涟水)、阜宁等县知县,海州(今连云港市)直隶州,赏戴花翎。”没有提到周攀龙任山阳知县的记载。
  周家琛的中举较晚,但也未见到有周恩来祖父曾任山阳知县的记载。
  纵观周恩来这三位叔伯辈的中举资料,并没有一个注明其祖父攀龙公任山阳知县的。难道这是周恩来的又一次记忆失误吗?
  1978年春天,笔者在原淮安县委报道组“打工”时,曾亲耳聆听过《周总理与故乡》一书写作组的重要成员邢熙坤同志关于周恩来祖父任山阳知县一事的汇报,至今我还保存着当时的记录。那时,全国极左思潮的阴影还笼罩着神州大地,记得在那场汇报时还对外保密,参加那次汇报会的人不超过10人。
  邢熙坤汇报说,攀龙公在任海州直隶州知州任上发生了他二哥周昂骏在仪征知县任上突然病故的噩耗,那年周昂骏才只有43岁。这一重大打击使攀龙公的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因为当时淮安有一个风俗,老人只有在自己家中去世,才是“家鬼”,才能“保佑”自己的后代“发旺”。如果在外地去世,则成为“野鬼”,野鬼就没有能力“荫庇”自己的后代了。周攀龙考虑到自己长期离家放外任,风险太大。在以后他又改任桃源等知县时就想方设法谋取山阳知县一职,因为他的家在山阳、在驸马巷,山阳县城又是漕运总督部院和淮安府治的所在地,也就是说山阳知县的地位也相对高于其他一般县的知县。然而清末政治腐败,基本是挂牌卖官。周攀龙便将多年积蓄上下打点,以期捐买到山阳知县。这前后花了几年时间,终于谋到了山阳知县一职。可就在他期盼上任的时候,有较硬后台的前任山阳知县竟然拒不交印。其拒绝的理由是:周攀龙的家在山阳,有违“离家百里不为官”的大清吏制。周攀龙又气又急,只得一边花钱打点,一边具文呈报:他籍贯浙江绍兴,寄籍淮安山阳。这也是周恩来后来一直说他是绍兴籍贯的主要原因。后经清廷吏部督查,周家虽居住淮安,但确实没有加入山阳籍,周恩来的祖、父辈们每科乡试都是回浙江原籍参加考试,这才打通了他上任山阳知县的最后一个关节。
  使人想不到的是,周攀龙胜利的喜悦还未过去,竟然乐极生悲:他病倒了,病得很重。不要说去处理政事,连他的家事、自己的事也不能理断了。就这样一病不起,最终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人世。这样,周攀龙最终成了一位花光了积蓄而又未能上任的“山阳知县”,实际上成了人财两空的一个空头山阳“知县”。
  后人们在编史修志时,一个未上任处理政事的人自然不能作为知县大老爷记录。人们也就无法在《淮安府志》和《山阳县志》上查到周恩来祖父攀龙公任山阳知县的记载。
  需要交待的是,邢熙坤先生是位严谨的学者。他原供职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当年是下放淮安,参与了《周总理与故乡》写作组。他是该书的总纂。1989年在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过他研究周恩来的第一本专著——《大鸾——周恩来童年的故事》。此外,他还曾在《党史文萃》(今《世纪风采》前身)等报刊发表多篇关于周恩来童年、家世和亲属等方面的专著。
  邢老先生与笔者也有多年交往。不幸的是,当笔者整理写作本文想恳请他提供当年调查史料的来源时,他因人老病沉,已无力处理。想想笔者也已渐近古稀,所以不得不提笔撰此拙文,以传世后人,好有个交待。

参考资料:http://www.hazjw.com/bbs/PrintPost.asp?ThreadID=115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2
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第2个回答  2007-08-12
晕啊 他姓周 名恩来 在多的我也不想说了 我想知道你多大了 竟然... ...

参考资料:

第3个回答  2007-08-13
周总理啊, 学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4个回答  2007-08-12
呵呵 愿我们相约中华腾飞世界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