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银子到底长什么样?专家们有怎样的答案?

如题所述

不知道朋友们在观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是在古代不管里面的人物是吃饭购物,还是其他形式的交易的时收到银子的一方总会用牙齿咬一下银子辨别是真是假,那么这个情节到底是现代人的杜撰还是在古代真实存在呢?有人就说现代人拍的古代背景的影视剧,总是会曲解真实的历史,编剧和导演想当然的会安排进一些具有现代人思维的情节,看个影视剧就为解个心慌,不必当真,那么你是怎么看的呢?


再来看看这样一个剧情,根据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拍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淮西府有个叫王庆的小官,他在官府中颇有点实权,仗着自己手里的这点小权势,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行事非常嚣张。这一日他去拜访童贯,在府外遇见了一个长相不错的小姐,顿时色心大起,他就在外面一直等,都饿的前胸贴后背的没见这个小姐出来,实在饿得不行就跑到附近的酒楼点了菜和酒,心里惦记着小姐深怕自己吃饭耽误了时辰,狼吞虎咽的吃完饭扔下一块银子就跑了。


因为“扔下一锭银子”这个桥段是《水浒传》中真实存在的,可见并不是现代影视剧中胡编乱造,不过这样的剧情也并不是会在影视剧中时常发生的。我们再说回“古代人用牙齿鉴别银子真伪”这个话题,在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银两指的是用以实际流通的白银,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秤量货币单位,始于两汉盛于明清,它的货币价值在各个朝代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不过唐宋以后相差并不大。白银向上就是黄金,向下则是铜钱,兑换比例就跟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常常变动,并不像现在的1元钱人民币等于100分这样有明确的数值,不过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能兑换1000—1500文铜钱。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古代的科技手段有限,在开采白银包括一些稀有金属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开采的数量和质量并不会百分之百的好,所以古代的白银也是很有限的,这就导致真正的白银在市面上流通量很少,但这影响不了它成为流通货币的地位,一般而言都是把白银兑换成铜钱来使用的。清朝咸丰之前白银能够兑换铜钱的数量都是稳定的,但是在咸丰时期大量的白银流失在了国外,之前一两白银能兑换的最多也就是1600文铜钱左右,这时候已经翻了倍能兑换2300多文铜钱了。


而当时一斗米的价格则是10文钱,可见白银的价值得有多高。所以一旦有人使用银子来交易,收钱的一方一定是加倍的注意,深怕受骗。如果把白银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一两差不多是现在的5000元钞票,所以除了财大气粗的人能扔下一锭银子,普通人做这样的事情确实很少见,哪怕是在现代社会有人扔下5000元钞票就走发生的概率也很小。


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要问了,多给的银子拿什么找钱呢?其实在古代,比如酒楼、客栈等地都会准备一杆叫做戥子的东西,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称量银子,如果银子多了就会切掉一小块,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的“碎银子”,和皇帝赏赐大臣动辄端在盘子里的元宝是不一样的。


古代又没有像现代一样的验钞机,一些不法商贩就会利用这点来坑蒙拐骗,他们用一些便宜的金属外面包上一层银制的外壳来蒙混过关。最常见的手段就是把锡和铜加热融合以后包上银制的外壳,从重量到质地上感觉很银子很像,难以分辨。那该怎么办呢?就只能直接上牙咬上一口了,因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造假手段,银子本身的质地就偏软,不像锡铜融合物那样咬的时候咬不动还会硌牙,所以能留下牙印就说明是银子。


可见古代的银子并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上看到的那么光滑明亮,而是有很多牙印的,这一点影视剧没有表现出来,但是“用牙印鉴别银子”这个桥段在古代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不过古代的提炼技术有限,即使是真的银子它里面还会有很多的杂质存在,在时间的流逝中就会氧化发黑,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哪怕有人把银子丢在地上都不一定有人会认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