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越来越多了,这只是圈内人的狂欢吗?

如题所述

一度被疫情所影响的业界各类活动和奖项都逐步恢复。过去的国庆档,8天39.5亿票房创造档期历史第二的成绩,我们熟悉的电影市场好像回来了。而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似乎来得更加集中一些。

在陕西西安,开幕的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进行到了后半段,周冬雨受邀担任本届电影节青年大使,而在开幕式上,闫妮也携电影作品《我和我的家乡》受邀亮相。


除了上述两个电影节之外,接下来轮番登上的电影节还包括第七届重庆青年电影展、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等。

后疫情时代的电影节

1还有平遥国际电影展、丝绸之路电影节以及有海南岛电影节、澳门国际影展等。除此之外,一些较小的电影节也轮番上映,比如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和各类纪念主题的小影展。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扩张和产业规模升级,国内电影节/展的确是越来越多了。从去年的数据来看,除了香港金像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节这种之外,还有许多青年电影展,国内较有声量的电影节/展有近20个,其中还未包括各类纪念主题的小影展。

在今年特殊的背景之下,今年的电影节/展同样也呈现新趋势与新特色。活动规模相对缩小是一定的。无论是已经举办或者即将开幕的电影节/展活动,都需配合相关工作的要求。比如限制线下活动参与人数、对于活动场地规模进行控制等。

在这种情况下,FIRST今年的征片是近五年来最少的一次——只收到895部影片的报名,是近五年来首次低于1000部,而有效报名影片数量则只有643部,相比去年减少了36%。据上影节官网最新的排片表显示,第23届上影节参与展映的电影只有300部,相比往年的400多部,减少了100多。去年参与影展的电影院多达40余家,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而今年也锐减至29家。

因为线下活动规模受限,也间接促进了线上电影节/展活动的多样化开拓与发展,如线上预约制,云上论坛、大师班,云展映等在今年的特殊环境中都得到大力发展。这些尝试也为线上电影节提供了不少经验,尤其在科技发展和互联网升级带动下,线上电影节/展将来或许成为一种常态。

地域与选片风格

同质化如何破题

国内电影节/展数量繁多且日渐增长,年轻的电影节/展也不在少数,同时综合类电影节/展也越来越多,同质化问题严重。国内大大小小电影节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除了以等级、历史、地域等划分电影节外,从业者及其项目、以及场外观众如何判别不同电影节的特色,其实不太容易。

要在如此丰富的生态群中屹立不倒并且脱颖而出,每个电影节都需要一个清晰的定位。同样是“国际电影节”,上海、北京等国际电影节,注重国际视野,但其选片有时会偏于冷门,对国内普通观众而言稍显陌生;而山一女性国际影展,则更注重女性题材表达。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推出的选片,奖项依旧是围绕着当年的口碑大片。但从它以“全年展映、全岛放映、全民观影、全产业链”为目标来看,“文化之旅”才是电影节的重点。定位文化之旅的还有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主办方特地从《庐山恋》的场景中,精选出三条《庐山恋》爱情线路,带给游客“大山为证、吾爱永恒”的庐山之旅——当地旅游业一定是最大赢家。

平遥国际电影节与“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所在地域与电影的关系就更加复杂。平遥国际影展则专注于展映非西方外语片,以区别化发展。一方面山西平遥是创办者贾樟柯的故乡,另一方面平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在最初就有文化输出的意味,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于2014年创办的,以海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旨在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所以由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的福建省作为举办地,计划每年一届,轮流举办,也较为有意义。

圈地自萌的电影节们

在越来越多的电影节背后,听上去更高大上的“电影节”成为每个城市都看好的一块文化品牌香饽饽。但其中的“含金量”却要再掂量掂量。

一方面,不少城市都把“电影节”作为一块文化品牌香饽饽,而成为了一种指标性的文化活动。

而更重要的原因,仍在电影节本身。

电影节的概念在中国起步较晚,跟国际上知名的一流电影节无论是经营运作还是影响力上都具有不小的差距,基本现状就是本土电影节日渐鸡肋。国际一流电影节都具有非常悠久和专业的评奖传统,每年都会聚集世界顶级的电影人,按照严格又符合各个电影节特色和精神的标准,在众多参展电影中选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奖项是具有极高公信力,无疑会对获奖影片的宣发和交易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电影人来说也是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而中国国内的电影节通常没有这样严肃的评奖环节。当评奖仅仅变成了走过场,所颁发的奖项也就没法为参评影片增值。就算是A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金爵奖,和近几年越来越国际化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在颁奖礼过后依旧没有影响市场的导向,更为传统的金鸡百花华表也难逃吐槽。

(举办了一届之后就“隐退”了的上合组织电影节)

的创始初衷就是持续发现与推选青年电影人首作及早期电影作品。选片质量也很高,近几年,《心迷宫》导演忻钰坤、《八月》导演张大磊、《北方一片苍茫》导演蔡成杰等优秀导演也是从FIRST走出。虽然业内已经有一定口碑和影响力,但仍处于圈地自萌的状态,难以出圈。

无论如何,电影节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依旧要靠独特创新的理念,和坚持对优秀作品的渴求和鼓励来逐步建立,希望层出不穷的电影节都能发现自己特色。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如何使电影节不落入沉疴,为电影正名,还电影人尊严,才是一个专业电影节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不是。举办的电影节多,反而说明电影圈在鼓励越来越多优秀的新人能有机会参与进去。
第2个回答  2020-12-27
这确实只是圈内人的狂欢,因为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但是对于别的人来说很有压力。
第3个回答  2020-12-27
我认为可以说是圈内人的狂欢,因为普通人根本就不了解,而且也不知道这种文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