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文官,怎么宋朝和明朝灭亡时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

如题所述

公元1279年,蒙古军兵临城下,南宋军队已经无路可退。即便南宋不想落败,但是南宋无论是步兵还是海上军队,皆没有与驰骋欧亚大陆的蒙古军决一死战的希望。蒙古军步步相逼,将领陆秀夫携幼帝突围,奈何前方是虎视眈眈的蒙古,后方是万丈悬崖,乃是四面楚歌的局势。

南宋末日已经来到,突围无望,陆秀夫不忍幼帝再次面临徽钦二帝的局面,跳海自尽,保全了王朝的最后一次颜面。


幼帝跳海,宣告南宋王朝正式破灭。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若是身怀宝藏之人,必定被下一任王朝委以重任,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十万大臣和百姓为国殉葬,以死明志,其中最为典型代表便是文天祥。

文天祥之气节,乃是历代志楷模。忽必烈虽是游牧民族出身,但对中原的政治也是颇为了解,民心所向方是王朝稳定之根基。而文天祥在中原具有极高的名声,收服文天祥对日后收服中原百姓百利无一害。

可文天祥被俘虏之后,四年大牢也无法撼动拳拳爱国之心,甚至在狱中大肆抒发爱国之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但同样是亡国,在叛军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皇帝敲响景阳殿大钟,颇有点燃烽火的局势,但是周幽王昏庸,却仍有诸侯前来搭救,而崇祯帝孤苦一人,只能带着自己的心腹太监煤山上吊自杀。

若说当时明朝文臣的内心活动如何,恐怕只能用波澜不惊四字形容,可能某些臣子心中还有少许雀跃。崇祯皇帝去世之后,明朝的文臣没有骨气,倒戈敌军的不少。当时的局面,便是哪一个势力强大投降哪一方,像是李自成、多尔衮乃至后来的尚可喜,这些人纷纷是明朝选择的对象。


经历唐朝的藩镇割据,后来的王朝自然是明白兵权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对于兵权皆是进行了大清洗,将其收归中央,由帝王掌握。如此一来,武将备受冷落,文官自然是得到优待,但是为何两者之间相差如此之大?

赵匡胤收归兵权之后,曾留下祖训“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世者无罪”,这对于文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恩惠。宋朝对文人民风的开放,与唐朝无异。唐朝之时虽然重视武将,但是期间也是涌现出不少的文人,李白、杜甫这些人的诗歌可是辉煌了整个唐朝。

唐朝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一来是科举,二来便是帝王在治理天下之时对文人的尊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宋朝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且日后君主皆是遵循祖训,文人地位之高难以想象。这般说来,宋仁宗之时将中国的文学又一次推向顶峰,便可知其中原因。

但明朝,显然与朱元璋之初的想法背道而驰。明朝对于文人的不尊重,从朱元璋之时便表现得淋漓尽致。朱元璋乃是地痞流氓出身,虽后来穿上黄袍,有了运筹帷幄的气质,但是在处理政事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小家子气。

在明朝,就算是位居高位也是帝王身边的一个奴才,是可以随意处置的。朱元璋打心里看不起文人,廷杖也是由朱元璋开始,只不过朱元璋的手段还是给文人留了面子,受罚之人会裹上一层毡子,不至于皮开肉绽。

朱棣之时,虽说是打着“文死谏、武死战”的口号,但是真正做起事情来一点也不记得自己的旗号,仅仅是一个文人方孝孺,便得了灭十族的惩罚!

所谓是士可杀不可辱,文人对于自己名声的看重简直要大过性命。但是明武宗时期,廷杖已经不是朱元璋之时的“小打小闹”,而是脱掉裤子且是大庭广众之下的皮开肉绽。

这对于文人来说,与当日韩信的“胯下之辱”没有区别,普通人都引以为耻,何况是自视清高的文人,这相当于直接要了他们的性命。明朝廷杖最高一次惩罚168人,其中15人当场去世。对于明朝文人来说,满腹经纶也罢,为国立功也罢,只要是触犯了天威,皆是一样的下场!


虽说古代阶级制度鲜明,君是君、臣是臣。但纵观政治清明之时,皆是帝王给予了臣子一定的尊重,而政治黑暗时期,其实帝王皆是昏庸,臣子无法为天下伸张正义。虽然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食君禄、担君忧,但帝王若是不把臣子当回事,也无法埋怨臣子在国破山河之前已经为臣子找好了退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宋朝对文人十分重视,导致文人十分感恩国家,所以最后与国家一起灭亡;而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十分讨厌文人,导致整个明朝对文人不好,所以没有文人跟着明朝覆灭。
第2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明朝重武轻文,重视的程度不一样,当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第3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宋朝皇帝对待文人态度好,由此出现很多有傲骨的文人,而明朝则是不顾及文人面子,所以很多人心寒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