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变本加厉的典故

【成语】: 变本加厉 

【拼音】: biàn běn jiā lì

【解释】: 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处】: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举例造句】: 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拼音代码】: bbjl

【近义词】: 肆无忌惮、有加无己

【反义词】: 微不足道、大题小作

【灯谜】: 枥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坏行为等

【英文】: be further intensified

【故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收录从周代到六朝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修课本。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升华,犹如冰是水凝成,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2

变本加厉,读音biàn běn jiā l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处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收录从周代到六朝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修课本。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升华,犹如冰是水凝成,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词语辨析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坏行为等

近义词:肆无忌惮、有加无己

反义词:微不足道、大题小作

第2个回答  2019-04-16
典故:
南北朝时,有个名叫萧统的人,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他编撰了一部文学总集,题名《文选》,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篇,大致具备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存的编撰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萧统在《文选》的序文中,阐明了选编此书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作品的标准。他说:冰是由积水凝成的,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还要冷。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的关系一样。
第3个回答  2019-04-22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据《文选》引)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1>,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注解〕
(1) 踵其事而增华:继承前人事业,使之更加完善美好。见「踵事增华」。
典故说明
《文选》是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亦称《昭明文选》。全书共三十卷,文分三十八类,凡七百余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选录自先秦至南朝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亦仅略选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赞论、序述。〈文选序〉是萧统编完《文选》后所写的序。典源所录是序文的第一段,其内容略谓:远观上古时候,民风朴实,尚未有文章的创作。等到伏羲氏统治天下,开始画八卦,创造文字,文章才因此产生。《易经》说:「观察天文,可以了解四时的变化;而观察人文,则可以教化天下。」可见文章的时代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车辆的制造,一开始只有简陋的椎轮车,后来才出现较高级的大辂车,但是大辂车已不像椎轮车那般地质朴;积水成冰,但是当初的水却没有后来的冰那般寒凉。这些都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发展,才显得更加完美;事物的演变是如此,文章也是一样,由质朴发展到华美,其中的变化是无法完全详细去了解的。后来原文中的「变其本而加厉」演变成「变本加厉」这句成语,意思转用来指事情改变原有的状况而显得更加严重。
第4个回答  2019-04-22
【成语】: 郢书燕说
【拼音】: yǐng shū yān yuè

【解释】: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