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石头城是不是孙权造的呢?

如题所述

  古人评述南京形胜,多用“钟阜龙盘,石城虎踞”和“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等美誉。而孙吴所建的石头城,对保卫六朝都城建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南京先后出现过四个石头城,究竟哪座是孙权建的石头城呢?本文试加探讨。

  一、孙吴建石头城是六朝都城的军事重镇

  南京作为封建割据时期的一国之都,始于东吴。江南城邑多矣,为何多择金陵为都呢?盖金陵地处繁荣富庶之长江下游,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具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又有虎踞龙蟠的壮丽气势,南宋的《景定建康志》概括道:“石头在其西,三山在其西南,两山可望而挹大江之水横其前。秦淮自东而来,出两山之端而注于江,此盖建邺之门户也”。这段话将石头城放在首要位置,司见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六朝时间,南北分治。北方大乱,战祸不断,江南则据长江天堑的阻挡,北方战祸难以波及,显得较为平静,六朝政权方得以偏安于江南一隅。石头城控江扼淮,是六朝都城建康最重要的江防要塞和仓库所在地。它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建康的安危,故石头城成了古代南京的代名词,简称“石城”。《景定建康志》卷十七载:“晋伐吴,王浚以舟师沿江而下,自三山抵石城。刘梦得有‘王浚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之句。晋室中兴,常为险要必争之地。谢尚赐轺车鼓吹戍石头。王氏举兵,明帝以温峤守石头。……苏峻据石头,王师既集,峻攻大业垒,陶侃将救之,殷羡曰:‘若救大业,步兵不如峻,但当急攻石头城,峻必救之,大业自解’。侃从之。峻果弃大业而救石头。孙恩至京口,元显守石头。安帝时,宋高祖北讨徐道覆,卢循乘虚而出。帝即班师,四月至都,帝曰:‘贼众我寡,分其兵则测人虚实,若聚众石头,则众力不分’。遂移镇石头”。

  “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人至瓜步,丹阳尹徐湛元守石头仓城。沈攸之事起,齐高帝入朝堂,遣戴僧静将心腹至石头经略。……大明中,以其地为离宫,景和元年修为长乐宫,以司徒袁粲出镇于此。梁侯景反,陈武帝与诸军进,景登石头城望官军之盛,不悦,乃以舣贮石沉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楼雉相接。帝于石头城西横垄筑栅,直出东北,悉力乘之,景遂大溃。王僧辩讨侯景,督军沿江而下,进军于石买之斗城。安陆王大春以宁远将军领戍军事于石城。徐嗣徽招北齐兵至阙下,柳达摩等保石头。陈霸先于石头南北岸绝其汲路,又掩塞东门城中诸井,达摩请和,许之。霸先陈兵石头南门,送齐人北归,及至皆杀之。以后江边有警,必先据石头以为捍御……”。

  由此可知,石头城是紧临长江边,并控制秦淮入江口的军事要镇,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南京先后有四个石头城

  清凉山的石头城,并非孙权所建。六朝以来,南京先后建有四座石头城。清凉山的石头城,是最后建的一座。

  第一座石头城,建于公元212年,是孙权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改造的。《建康志》引《舆地志》:石头山“循七里一百步,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九里,自六朝以来,皆守石头以为固,以王公大夫领戍军以为镇,其形势盖必争之地云”。《建康志》又引《江乘地志》云:“山上有城,因以为名。《宫苑记》云:‘楚威王灭越,置金陵邑,即石头城’。《丹阳记》云:‘石头城吴时悉为土坞,晋义熙初始加砖累甓,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石头城开有三门。北面依山,西面临江,都不设门,南面较为开阔,开有两门,东面亦开有一门。此城虽系土坞,但因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形势十分险固。公元230年,西晋龙骧将军王浚率领楼船灭吴时,孙皓就是出这个石头城投降的,故唐刘禹锡有“一片降幡出石头”语。上节所提到的有关围绕石头城的军事行动,也均指此石头城。根据《晋书·五行》:晋永和七年七月,“涛水入石头,溺死数百人”的记载来看,此石头城不似建在石头山上,而是建于平地,山上仅建有烽火台用以报警而已。另外,根据《建康志》陈霸先掩塞石头城东门诸井,以断柳达摩汲路的记载来看,城亦应在平地,因为在山上掘出“诸井”是不堪设想的。

  第二座石头城亦为孙权所造,他自武昌迁都建业后,为了军储和宫廷生活需要,在赤乌三年(240)左台御史郗俭督造的运渎西端北岸,又另建了一座石头城,它与公元212年所筑的石头城处于南北一条直线上。《景定建康志》引《六朝记》称:“孙权沿淮立栅,又于江岸必争之地筑城,名曰‘石头’,常以心腹大臣镇守之”。为了区别这两个石头城,该城曾被称为“石头城”。《吴书·孙休传》曾载:永安六年,“建业石头小城火,烧西南一百八十丈”,即指此城。左思在《吴都赋》里,对此城的用途有详尽的描述:“军容蓄用,器械兼储,吴钩越棘,纯钩湛卢,戍车盈于石头,戈船掩乎江湖”。正因为它是最重要的军事仓库,才派心腹大臣来镇守的。再从烧毁的“一百八十丈”仅是西南一角来计算,石头小城的范围似应比城周七里一百步的石头城还大些。并可推知,石头小城的城墙,系用竹、木,或芦这样的易燃物作为篱墙的。东晋时,建康都城就是以篱为墙的,故有“篱墙”、“篱门”等记载。石头小城以砖或泥土堆砌为墙,是不可能失火的。

  第三座石头城为南朝梁代侯景所筑,目的是防止王僧辩攻打孙权所筑石头城,位置在秦淮河入江口。《建康志·表六》:永圣元年,“庚辰,僧辫督诸军至张公洲。辛巳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前。景召石头津主张宾,使引淮中舣及海艟以石缒之入淮口,缘淮作城,曰‘石头’。”此石头城,平定侯景之乱后便废弃了。

  第四座石头城,就是今清凉山的石头城。此城在四个石头城中,建城最晚,直至五代杨吴时,杨行密为使石头城(公元212年所建之城)“夹淮带江,以尽地利,其形势与长干山接”,才“稍迁近南”至清凉山的。

  显而易见,这四座石头城,第一座以军事防哥为主;第二座以军储为主,第三座是战时应急而仓促建成的临时城垒;第四座则是为整个金陵城的城市布局需要而迁建的。在这四座石头城中,孙权建的第一座石头城在战争中的作用最大。事实上,在六朝时,它的得失,直接影响到建康城的存亡。故在晋义熙年间,就将石头城改为砖砌,作为永久之计了。此城被杨吴迁到清凉山后,旧城故址日渐荒废,其他两个石头城也因废弃而消失了,最后,这三个石头城遂被人们所忘却,反将清凉山的石头城误为南京唯一的石头城了。

  三、孙吴建石头城在草场门稍北

  左思在《吴都赋》中写道:“横塘查下,屋字隆兮。”《建康志》引《宫苑记》载:吴大帝‘江口沿淮筑堤,谓之横塘”。横塘即今莫愁湖。横塘的北面,又有“栅塘”,根据《六朝记》载,栅塘系孙权沿江立栅而成。这就说明,六朝以前,江道已经往西北移了。六朝早期,横塘地区直至长干里一带,已被广为开发利用,变成了一片繁荣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栅塘地区也已被开发利用。清凉山鬼脸城在横塘之东,距长江应当更远些。江水已不再在清凉山下流过,只有在特大汛期时,江水才可能到达清凉山脚。这与石头城扼江控淮的记载是不相符的。清凉山的范围,虽与记载中的孙吴石头城面积相符,但根据石头城南开二门,东开一门的记载来看,清凉山南面为悬崖,不可能开门。而且清凉山地势较高,“涛入石头”以致“溺死数百人”和“塞东门诸井”的记载也无法解释。故清凉山为孙吴建石头城所在地之说难以成立。

  石头城既是六朝时防守建康的重要军事要塞,又是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和上下游交往的重要码头。这里设有石头津,负责缉私收税和捕盗工作。《隋书·食货》就有这样的记载:建康“西有石头津,各置津主一人、贱曹(主缉盗)一人、直水(主缉私)五人,以检查禁物及亡叛者,其荻、炭、鱼、薪之类过津者,并十税一以入官。”我们再从《建康志》:晋伐吴,王浚以舟师沿江而下,自三山抵石头”;“孙恩至京口,元显守石头”;“魏人至瓜步与丹阳尹徐湛元守石头仓城”;“梁侯景反,陈武帝与诸军进,景登石头堑官军之盛,不悦,乃以舣贮石沉塞淮口,缘淮口作城”;“王僧辩讨侯景,督军沿流而下,进军于石头斗城”;“徐嗣徽招北齐兵至阙下,柳达摩等保石头”;“以后江边有警,必先据石头以为挥御”等记载,说明在六朝时,石头山,石头城,石头津是紧紧相连的,均在江边,绝非在远离江边的清凉山。事实上,直到南宋年间,石头城仍在长江边上,南宋爱国词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到建康重游,在江上眺望石头城,他说:“过龙湾,浪涌如山,望石头,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缭绕垣城,……真控扼要地也”。这段记载,也证睨了孙权建的第一座石头城不在清凉山。那么,孙吴石头城究竟在哪里呢?《景定建康志》称:石头山与城北一十里,周围三里,高一十七丈的四望山(今挹江门内八字山)、马鞍山相接。再根据山、城、滓三者位置,秦淮入江口和石头城南开二门的记载,孙吴建石头城应在今草场门附近的秦淮河入江口岸一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15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