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家访

如题所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信网络便捷了人们的“联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却少了一份真情,多了一份陌生!山区农村多数教师深有感触:匆匆几语的电话交谈取代了昔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家访。表面看来:联系的确多了,也很方便。但教师对学生家庭实况的“掌握”几乎空白;与家长“促膝长谈”共研学生思想的场面一去不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个性,贴心建立感情的机会几乎为零;学校与家庭携手教育的环节几乎断裂——久违的家访,一座人们遗忘的桥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给内地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偏远山区,年轻农民为了发展,外出打工已成潮流。他们为国家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子女却留在家中由祖辈照看进行着隔代教育。少数留守娃生活贫困被放任自流或极度溺爱,以至心理障碍、思想叛逆、充满困惑、渴望亲情——留守儿童工作成为农村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老师关爱留守儿童,应从家访做起!
一、家访是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础
留守儿童的成长已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大事!他们以各种形式的援助来关爱留守生。爱心志愿者们更是慷慨解囊千里迢迢赶来贫困山区送温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下一代能茁壮成长为国之栋梁。那么,作为与留守娃“朝夕相处”的一线教师就更应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切实为留守娃排忧解难;义不容辞去呵护、关爱他们,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山区农村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多的特情,制定相应的“家访制度”从基础抓起,去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我们只有把家访作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家访制度”要在工作实践中联系农村具体情况得到逐步完善。毕竟我们在探究阶段只能“摸着石子过河”。但我们可以清楚它基本上必须具有以下几点:一、每学期,除信访和电话访问外,教师必须对班上每个留守儿童两次以上的家访。要注意家访的质量,要带着问题去,得到收获来。如果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收集材料,就会为以后的系统研究提供经验。二、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上、放学道路全程情况要能清楚掌握。家庭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法等。上、放学路上的情况主要是道路的远近、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路队或乘车纪律等。三、对被访问的留守儿童要有个案记录(包括与监护人的谈话记录)和案例分析以及对存在问题作出的相应措施。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家访这一渠道,才能真正对留守儿童情况作出深入的了解!我们只有打好“了解情况”这一基础把工作落实到位,留守儿童获得健康成长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山区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大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才能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缩小与城镇学校教育的差距!
二、家访是放下孩子思想包袱的良策
“顽皮、不懂事”是小孩子的天性,所以需要老师作出耐心教育。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一些犯错而放弃,更不能鄙视他们而造成心理逆反。只要我们寻求良策,每一个孩子就都是祖国的“希望”!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其实小孩子不懂事的根源是其思想觉悟低不了解事情真相。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因为“留守”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近年来,一些学校经过多次会议研讨发现:留守儿童工作是凝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因!因此,把留守儿童工作立为教研课题是符合山区农村特情的。我们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通过家访收集到了大量的材料。还证明了少数留守儿童思想上背有包袱,性格偏激甚至叛逆!其中有一案例令我们惊诧:有个二年级小朋友经常装病逃学,成绩急剧下降。老师设法通过家访与其监护人“促膝交谈”掌握到了具体情况。于是,负责照看的奶奶多次“守护跟踪”他。可是年迈体弱的奶奶有心无力,加上一贯溺爱孙子,实在没法,只好打长途电话让其外出打工的母亲回家处理。谁知母亲回来后他“变”得听话了,学习进步也快。放心的母亲为了生活再次外出打工时,小朋友的毛病又犯了。等母亲一回来又恢复了正常。如此这般折腾让人伤透了脑筋。幸好老师通过再次家访在“呵护”下才了解到:该生心理存在障碍,负载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他希望父母能在自己身边,担心父母一方会像有的家长那样外出后再也不回来了,自己便成为单亲子女。因为他确实听说过这类的事,所以难免会有这种“恐惧”。加上父母外出打工时间早又很少与他交流,过年时回来了也懒得听他讲几句话。有一次因买不到车票甚至不回家过年,也难怪小孩子会有这思想包袱。有人说,小孩在这方面表现得太敏感了!其实事情很简单——思想工作做通了——学习起来就轻松——他的脸上又重现出愉快幸福的笑容!我们深深感受到:如果没有这两次家访,就不知这个留守娃的思想包袱要背到何时;也不知这个沉重的包袱会带来什么影响;更不知有多少留守儿童将被这“恶浪”吞没!
三、家访是建立深厚师生感情的捷径
深厚的师生感情是学生好学多问的动力,也是学生道德品质修养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为这取决于学生对教育教学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的问题。要想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成为朋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光靠课堂上的思想交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让我们教师“闯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这样,我们也就不怕留守儿童内心有多孤独,性格有多偏激了。我们只要踏上家访这条“捷径”伴他一路同行,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用真情去感化他们,就没有不能开启的门!据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显示:78%的留守儿童欢迎老师家访,16%的既不欢迎也不拒绝,只有6%的表示反对。而且反对的原因有90%以上的是因家庭贫困而自卑,认为没什么好吃的招待老师而感到“尴尬”。不管是欢迎还是拒绝,都反映了他们的心灵是美好的!因为他们拒绝也还是为老师着想。我们何不以家访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呢?记得三年前的一次家访,在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该生有双休日喜欢睡懒觉的坏习惯而被放任自流,便谈到了对孩子要爱但不能溺爱。学生应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该生很害羞,但监护人却明白了许多教育孩子的道理。我也不失时机地例举了大量事迹来表扬了该生做事细心、乐于助人、团结合群等优秀的一面。这让爷爷喜笑颜开连声感谢老师教导有方。该生在《我最敬佩的人》一文中很感动地写道“想不到老师这样了解我。在家里我从未得到过这样的夸奖。老师,您是我最敬佩的人,也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人!”之后,该生表现更为优秀。这就是“家访”这条捷径让我们师生更加了解信任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就是家访的魅力!
四、家访是学校、家庭携手教育的纽带
教育的成功本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的杰作。三环相扣同步发展,互促互长不可断裂。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只有三方携手共同努力,才能把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当今社会和谐发展,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氛围,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对贫困山区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已在急剧增大;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更是关爱有加。近年来,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农村学生‘营养午餐’补助”让山区娃沐浴在党的无限光辉中。这项惠民政策就是社会和谐、党关爱留守娃的见证!众所都知:联系学校、家庭教育的纽带便是家访。因此,“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家长必读书籍大量发行;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的促进下得到了改良。其中,家访的贡献最为突出!因为每个留守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日常行为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就须对此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毕竟接受过专业培训还好说,但农村学生家长的素质则远远不及。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进行的是隔代教育。无论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式。比如说:在一次家访中,留守娃的爷爷就谈到了该生学习不太理想的原因。他的观点是一律不许小孩子看电视,认为看电视只会误了学习,对此他早就想“家法教训”了。我只好耐心给予纠正: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下可以劳逸结合适当看看电视。但要选择有益身心发展的节目来看。像“新闻联播”就有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因为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还有待提高。像中央科教频道就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少儿频道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支持的。当然还有学校和家庭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协作就更多。因为单凭一方的努力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要想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就得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不良习惯,然后加以教育、纠正。特别是饱受溺爱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那就更需要学校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教育。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中国教育飞速发展。留守儿童的成长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爱心者们的关注。其阵容在日趋壮大。其热情也日趋高涨。他们的关爱为留守儿童送来了无限的温暖,为山区农村教育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作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一线教师,则更须趁这喜人的势头,多思良策加强工作;主动联系深入家访;脚踏实地抓好基础;任劳任怨搞好教育。我坚信:我们共同的努力会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会为他们创造一片阳光灿烂的蓝天,会为他们描绘一个绚丽多彩的未来。他们未来之辉煌便是祖国明天之昌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25
首先可以当作邻居之类的 所以聊聊 然后慢慢切入主题!!~~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