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苦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
基本概述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美国医学家德维斯医生还发现,癌症病人丧失对甜味食品的味觉,而对食物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与病人舌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唾液内成分改变有关。
2中医观点
口苦(呕胆、呕苦)
1 胆汁味苦,胆气上逆故口苦
口苦一词,首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因胆汁味苦,故口苦之来源则在胆腑。胆腑以降为顺,故凡邪气犯胆(肝),或胆虚胆气上逆则胆汁外泄上溢于胃,胃气上逆,从胃-咽入口,则口苦。严重者则出现呕吐苦味之胆汁,即呕胆、呕苦。
⑴《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王冰注:“胆约肝叶而汁味至苦,故肝热则胆液渗泄。胆病则口苦,今胆液渗泄,故口苦也。……《八十一难经》曰:‘胆在肝短叶间下。’”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肝气热,则胆在肝之短叶间者,其汁泄而口苦。”
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七十一》:“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溢泄,故为口苦。”
张志聪《素问集注》:“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
高士宗《素问直解》:“肝热,则胆亦热,故胆气上泄而口苦。”
黄元御《素问悬解》:“肝胆表里,肝气热则相火上炎,胆泄口苦。”
⑵《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者,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十·杂病》:“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名曰胆瘅。”
王冰注:“亦谓热也。胆汁味苦,故口苦。”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六十一》:“口苦者病在胆,故病名曰胆瘅。”
张志聪《素问集注》:“胆病者,口苦。”
高士宗《素问直解》:“口苦,胆热也,故病名曰胆瘅。”
黄元御《素问悬解》:“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胆火上逆,是以口苦。”
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胆热溢水精,故口苦欧宿胆汁。”
⑷《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
杨上善《太素·卷第八·经脉之一》:“胆热,苦汁循脉入颊,故口苦,名曰胆瘅。”
⑸《灵枢·四时气篇》:“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一》:“邪在胆者,热邪在于胆中,溢于苦汁,胃气因逆,遂欧胆口苦,名曰胆瘅。”
⑹《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阳明之复……善太息……呕苦。”
王冰注:“复,谓报复,报其胜也。凡先有胜,后必有复。”
2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之类比推演,苦属心(火上炎)。
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
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
吴昆《素问吴注》:“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火之味苦。”
张志聪《素问集注》:“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气通于南方,故与五行之火同类。”
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脏为心……在味为苦。”
王冰注:“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炎上作苦。’”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南方主夏,阳气炎蒸,故生热。热极则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生苦。”
吴昆《素问吴注》:“《尚书》:‘炎上作苦’是也……物由火变则味苦。”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五》:“《洪范》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气之所化。”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口苦:口内有苦味的感觉。多由热蒸胆汁上溢所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为伤寒少阳病主证之一。《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杂病亦可见此症。《景岳全书·口舌》:‘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为苦。’宜分寒热虚实论治。”
中医认为,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苦者,常兼有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黄等症,多为胆热上蒸所致。肝胆胃情绪方剂,清利肝胆湿热、泻胃火、调情绪,彻底治愈顽固性口苦、口臭、尿黄(小便赤黄)、胁痛。
口苦
症状名称。口内有苦味,多由热蒸胆汁或胃热熏蒸、上溢所致。《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口苦为伤寒少阳病主证之一。《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杂病亦多见此症。《景岳全书·杂证谟》谓凡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其病在心脾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为苦。
3病因
1,精神性口苦,现代的工作生活压力,让大量的人长期存在工作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缺乏运动等,引起口苦;过度吸烟,酗酒,打呼噜,张口睡觉等也易出现口干,口苦。
2,口腔炎症,如果有牙龈炎,牙龈出血等口腔疾病,是引起口苦的常见原因.
3,胃热口苦,食管炎,慢性胃炎,因胃动力差,存在胆汁反流,伴有烧心等症状,也可能引起口苦.如果饮食不当,其肠胃功能呆滞,进食的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极易产生湿热,会引起口苦.食用了过多的辛辣食品,也会引起口苦.
4,某些慢性疾病,糖尿病常会伴发有口苦的情况;另外,癌症病人因甜味阀升高,苦味阀降低,也会感觉口腔发苦,应提高警惕.
5,肝胆疾病,早晨起来如口苦,多是由于湿热引起的.肝胆湿热口苦,可能是由于肝胆部位存在炎症引起的.如当肝脏或胆囊发炎时,胆汁排泄失常导致口发苦;
4自我检查
1,自我感觉口苦咽干,心烦目眩,头痛,发热怕冷,食纳减少。
2,自我观察舌苔薄黄,舌质淡红,脉浮弦有力,小便色黄。[1]
5建议
建议最好去附近的大医院看下消化科或肝胆科。
6治疗方法
分型论治
1,胆热证
主证:少阳病,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其人或呕或不呕;或胆囊疾患胁胀痛楚,恶心欲吐,或吐出胆汁,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疏肝利胆。
方剂: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化裁。
2,肝郁化热
主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胁痛,小便黄短,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热。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3,温热病
见于各种类型之温热病,当随其所在之病症而为施方药。
参考方剂
1、温胆汤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生姜,大枣。
主治:痰热型口苦症,症见心烦恶心欲吐,或呕吐痰涎,口苦,咽干,脉弦滑等症。
2、蒿芩清胆汤
青蒿,黄芩,枳实,竹茹,茯苓,半夏,陈皮,碧玉散。
主治:外感湿热之症,微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胸闷脘痞,口苦,咽干,恶心欲吐,溺赤,舌苔黄腻,脉象弦细数等。
3、柴胡,黄芩,苦参,黄连,龙胆草,麦门冬,枳俱子。(《本草纲目》)
主治:口舌苦。
单验方
1,茵陈30g,泡茶饮。
2,竹茹15g,煎水代茶。
食疗
1,枸杞鸡蛋汤
枸杞15g,鸡蛋2枚。先放枸杞与水煮汤,汤成加入搅拌鸡蛋,再烧开即成。
主治:轻度口苦。
2,菊花薏米冬瓜糖水
菊花15g,薏米30g,冬瓜100g,白糖15g,加水先煮菊花、薏米30分钟,去二药留汁,在放入冬瓜煮汤,汤成加入白糖即成。
主治:清火祛暑,因暑热引起之口苦症。
3,鲜竹笋煲瘦肉汤
鲜竹笋50g,瘦肉100g。加水先将瘦肉煮烂,再入鲜竹笋,烧至笋熟即成,加入少量食盐。
主治:清凉泻火,治口苦,口干等症。
7治疗要点
中国对于口苦的治疗已经给出了明确、规范的治疗策略和方法,然而一些治疗上和观念上的盲区仍困扰着口苦口臭患者。这些盲区不仅提临床就诊中,也体现在日常用药和生活方面。盲区一:相信外用药;盲区二:见效后即停止继续服用巩固疗效;盲区三:过于相信偏方和食疗能治病。采用自身保健和药物治疗的结合的方式国龙中医一排清疗法能有效治疗口苦口臭。口苦多是其它疾病的伴发症。中草药生长在大自然,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患者口苦的困扰。
胆囊炎引起的口苦,可服用清热疏肝的中药,如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等药物。
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口苦,可服用保肝的药物,如当归、白芍等药物。
若无器质性病变,可服用偏重于消化的药物,如黄连、麦芽等药物。
治疗口苦,多使用川黄连、吴茱萸、浙贝母、乌贼骨等清热、祛湿、祛酸的中药,它们的优点是能在治病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保护胃黏膜。
8饮食宜忌及调护
在饮食上宜忌食辛辣、油煎、烧烤等燥热之品,可多进食清凉汤水,以清凉饮食为主,生活中要忌酒醇甘肥;再者就是要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心境平和,不可急躁,不可忧郁过度,性格宜开朗。凡性格内向、优柔不决者最易成口苦症,故保持心情愉快,是防治此病的关键一环。
9预报意义
口苦又称"胆瘅",如《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口苦的出现标志着肝胆经内有郁热,胆热上蒸,胆气上溢或肝移热于胆的病理,如《灵枢·四时气篇》曰:"胆液泄,则口苦",《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又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肝移热于胆,亦口苦。"等皆足以说明之。此外,口苦在《伤寒论》中还被作为少阳病的预兆,如《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即是。其他,口苦亦为心火重的征兆,如《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