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什么那

如题所述

压力分精神与物理两个领域的定义。物理定义具有客观属性,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在物理学方面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受力物是物体的支持面,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在受力物体是水平面的情况下,压力(N)=物重(G)。受力物体不是在水平面上的,则是重力平行于物体面上的分力。
英文名称:Pressure压力是好多白领的通病
  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界面可以是指流体内部任意划分的分离面,也可以是流体与固体之间的接触面。任意流体元表面都受到来自外界的作用力,称表面力。对于流体质点所受的表面力,可以用通过该点任意3个互相垂直表面(其外法线方向分别为x、y、z)上的应力表示。σx、σy、σz为3个面上的法应力,由于流体不承受拉力,法应力必为负值,即指向内法线方向。τxy、τyx、τyz、τzy、vzx、τxz为剪应力(如vxy为垂直y表面上沿x方向应力),即流体层之间的摩擦应力或粘性应力,取决于流动状态。若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虽处于运动状态,但流体是理想的(即完全忽略其粘性),则所有剪应力都为零,流体质点仅承受各方向相等的法应力。对于运动的粘性流体,6个剪应力不会同时为零,3个法应力也不会都相等,通常定义质点压力为3个法应力平均值的负值,即p=-(1/3)(σx+σy+σz),同样是与方向无关的。运动流体中质点实际承受的压力为静压。若流体速度为v,当流体等熵地减速至零时所能具有的压力称为总压。(1/2)ρvsup>2(ρ为密度)具有压强量纲,可视为流体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压力,称为动压。根据伯努利方程,不可压缩流体的总压等于静压与动压之和。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为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顿/米2。标准条件【温度T=288.15开(K),空气密度ρ=1.225千克/立方米】下海平面高度大气压力为101325帕,称为标准大气压。工业上采用1千克力/厘米2为1个工程大气压,其值为98066.5帕。气象学中定义106达因/厘米2为1巴,1巴=105帕,接近1个标准大气压。流体的压力与温度、密度等参数有关。理想气体压力p=ρRT,式中R为气体常数,与气体种类有关,空气的R=287.0焦/(千克·开/摄氏度)【J/(kg·K/℃)】。液体压力随密度而增加。   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中,将压力和压强作为两个不同的物理量来对待。但是在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和工程中,压力和压强是作为一个物理量来对待的。
压强介绍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2.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压力与重力   (1)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互相挤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   (2)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指向,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接触面相垂直。(因为接触面可能是水平的,也可能是竖直或倾斜的)重力有固定的指向,总是竖直向下。   (3)压力可以由重压力过大
力产生也可以与重力无关。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无其他外力作用时,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当物体放在斜面上时,压力小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受力面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中心。   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例如,用木棒从各个角y挤压面团,可看到,当木棒离开后,面团上留下一个个的凹坑,这种使面团发生凹陷形变的力为压力。   不少学科常常把压强叫做压力,同时把压力叫做总压力。这时的压力不表示力,而是表示垂直作用于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
主要单位
  压力   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压强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   换算 1帕(Pa)=1N/㎡;   1兆帕(MPa)=145磅/平方英寸(psi)=10.2千克力/平方厘米(kgf/c㎡)=10巴(bar)=9.8大气压(at m)   1磅/英寸2(psi)=0.006895兆帕(MPa)=0.0703千克/平方厘米(kg/c㎡)=0.0689巴(bar)=0.068大气压(at m);   1巴(bar)=0.1兆帕(MPa)=14.503磅/平方英寸(psi)=1.0197千克/平方厘米(kg/c㎡)=0.987大气压(at m);   1大气压(at m)=0.101325兆帕(MPa)=14.696磅/平方英寸(psi)=1.0333千克/平方厘米(kg/c㎡)1.0133巴(bar);   1毫米汞柱(mmHg)=133.33帕(Pa);
公式
  压强=压力/受压面积(P=F/S);   压力=压强*受力面积(F=PS)。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stress)是一个外来词,有“紧张、压力、强调”等意思,压力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早已被公认。   压力= stress = 应激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压力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压力源
  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处责、悔恨、怨恨等)。社会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纯社会性的(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交往不良)。造成心理问题的压力源绝大多数是综合性,在分析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时,必须把三种压力源作为有机整体来加以考虑。往往在生物性或社会性压力源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的精神性压力源。   压力源的测评包括社会再适应量表(测量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测量日常生活小困扰以及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事)、知觉压力量表(确定超越个体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
压力的内省体验
  压力源的存在是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但心理学所说的压力是我们能够经历和体验到的压力,即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也可以说,是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及其导致的一系列消极情绪。   双趋冲突或趋—趋冲突 (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   有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但又不相容的目标,都想达到,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达到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心理冲突:鱼和熊掌。   双避冲突或避—避冲突 (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件令人讨厌,都想避免的事情,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同时避免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   双避冲突比双趋冲突对人危害大,而且也比较难于解决   趋避冲突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对同一目标既想达到,又想回避时产生的心理冲突。通常这类目标既有吸引力,要需承担一定风险才能达到。如拨牙、结婚等。   趋避冲突是最常见的心理冲突   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   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如选择工作,确定治疗方案等。多重趋避冲突是最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
压力的种类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在生活的某一时间阶段内,经历某种事件并努力适应,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我们称这类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单一性生活压力后效往往是正面的,大多有利于人们应对未来的压力。   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内有若干可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此时所体验的压力称同时叠加压力。   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前者产生的压力效应尚未消除,后继的压力又已发生,此时所体验的压力称继时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   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以及被攻击、绑架、强暴等。破坏性压力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压力失调(PTSD)、灾难症候群、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等。 在强烈的压力经历过去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的压力反应,是一种延缓压力反应,常见情绪沮丧、易激惹、闪回、恶梦、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人际关系疏远等。灾难症候群指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分为惊吓期、恢复期及康复等三个阶段。
压力的适应
  塞里提出: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他将其称作“一般适应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认为GAS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可分为警觉(alarm)、博斗(resistance)和衰竭(exhaustion)三个阶段。塞里学说忽略了压力的心理成分。   警觉期:交感神经兴奋,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   博斗期:生理指标表面恢复正常,内在心理及生理资源被大量消耗,个体变得敏感脆弱、易激惹。   衰竭期:能量几乎耗尽,无法继续抵抗压力。
压力的中介机制
  压力的中介机制包括心理调节机制—— 认知评价、社会调节机制—— 社会支持、生物调节机制——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   认知评价   初级评价 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 如果个体通过初级评价判断可件与自己有关系,则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   两种评价都是体验事件压力性的必需条件。当一个人察觉到事件的威胁时,如果对自己拥有的应对手段充满信心,就不会体验到压力反应。   事件的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压力反应之间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认知评价本身也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压力源的可预期性、 压力源的可控制性、 个体的人格特征、个体的生活经历、当时的心身状态。   认知评价的内容——影响压力相对强度。压力的性质:有无威胁,压力/客观事件的严重性,自身的能力评估,局面的控制类型,行为的自我控制,认知/思维活动的自我控制,环境的控制。   人格的影响作用   如何对待、理解和处理压力源,会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   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是无能为力的   内控型人格:认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根源都在自身   认知评价的结果:   积极 皮层唤醒水平提高,积极的情绪反应,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根据现实调整需要与动机,对传入信息进行正确评价,发挥应对能力。   消极 过度唤醒(焦虑),过度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下降,自我概念模糊,不能正确判断及有效应对   生物调节系统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调节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   社会支持系统   具体支持当事人:给予信息及物质支持   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关怀、影响、教育、 鼓励、保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   压力的临床后果   体质、压力论: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在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比较脆弱的系统首先发病   器官敏感论: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易患病   临床后果   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s)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
心身疾病
  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伴有器质性变化或者有明显的病理生理变化,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一组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致病作用 、诱发作用 、影响疾病转归   心理因素的特点:慢性、长期、具有器质性的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 。   好发部位: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或系统   年龄中年人多发   常见的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溃疡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   类风湿性关节炎   溃疡性结肠炎   局限性肠炎   心身疾病的诊断   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躯体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鉴别诊断   心身疾病的治疗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症状:心、身同治原则   A型行为与冠心病   A型行为(Type A Behavior Pattern, TABP)   指具有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而又急躁易怒的行为特点,概括为时间紧迫感 (time-urgency)和竞争敌意倾向(competition and hostility)。   A型行为与冠心病之间存在肯定的联系   目前的研究发现对环境和其他人持敌意态度的TABP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而适应、享受、热爱生活的TABP者患病危险性并没有增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17
LZ:
你好!
物理学中,压力在物理学方面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受力物是物体的支持面,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在受力物体是水平面的情况下,压力(N)=物重(G)。受力物体不是在水平面上的,则是重力平行于物体面上的分力。
心理学中,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完毕。
第2个回答  2012-01-16
压力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第3个回答  2012-01-16
压力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