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所构建的新的文教思想是什么?

隋唐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所构建的新的文教思想是什么?

  一、隋唐在中央实行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

  1、三省分别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政令进行审核,如果审核不过关,门下省就不签署,政令需要返回去重新拟定。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别为吏礼户工兵刑六部。尚书省只负责政令的实行,一般不参与政令的起草与讨论。

  2、在地方实行的制度为州县制度。 

  其中州的最高长官为刺史,县是比州更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其长官为县令。但是在州长官刺史之上,为了维护中央的通知,又特派了节度使,节制一州的行政与军事。就相当于是在名义的州的最高长官之上,又加派了一个临时驻扎的长官。但是后来演变成了常驻职位,成为一州实际上的最高长官。

  二、隋唐构建的新的文教思想:

  1、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

  我们知道,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都出台了不同的文教政策。在隋唐也是如此。首先我们提到的就是儒学。大家都知道,汉代崇儒兴学,因此儒学的发展占据了教育的大部分舞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文帝杨坚立国以后认识到以儒学德治的重要性,所以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十一月的诏书中指出:“朕君临区宇,深思治术,欲使生人从化,以德代刑。”

  随后,隋文帝还强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而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要德治、要宣扬礼教,那么儒学以及学校的教育机构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因此,隋文帝从治国的需要出发,崇尚儒学、兴办学校。随后,隋炀帝即位后比较其父隋炀帝,一样,以儒治国,只是将隋文帝精简停办的国子学、州县学重新恢复。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首先就是总结隋兴亡的经验教训。依然确定了崇儒兴学的文教政策。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兴学敕》,申明“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深博。朕今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

  行先王之典训。”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就结交十八学士,亲近儒生。即位后经常与儒臣讨论治国方略。他曾明确表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周、孔之教”,并强调指出:“重学尊儒,兴贤造士,能美风俗,成教化。”在盛唐时期,学校教育一片繁荣。

  随着崇儒方针的确立,儒家经典也受到重视。唐太宗特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行天下,命学者习焉”。这五经便是《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所修成的定本,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

  2、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隋文帝在崇儒的同时,对佛道也不排斥。他笃信佛教,多次尊称佛教为“圣教”,并自言:“我兴由佛”,大量的建造寺庙,撰写经文,但同学们要明白隋朝佛教并未实质上介入教育领域和左右政治,在隋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还是儒学。

  唐代也提倡道教、佛教及百家之说。尤其是道教。大家都知道,李家开唐,实际上也是篡权的行为。古代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的影响下,君权神授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如何使得篡权的李家能够在公众舆论上站住脚,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于是呢,李姓皇帝都尊道教始祖李耳为“圣祖”这样,李唐宗室就算是李耳的后裔,借此提高宗室的社会地位。因此道教,倍受唐统治者垂青。

  总体来说,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教育理论思想,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权的。因此唐太宗,高宗都崇尚道教。而武则天,为了巩固基础,力持佛教,儒学在这时就排于第三了,唐玄宗执政时,佛教的势力过大,因此他利用道教遏制佛教。唐代,儒、佛、道虽然各有进退,但其文教政策总的说来,就是尊崇儒学,兼重道佛。儒、佛、道的互相斗争、互相融合,不仅开阔了人们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水平,而且共同形成了隋唐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也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们都知道“一朝皇帝一朝臣”同时“一朝皇帝”有着一朝的政策。政策的起伏,就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变化。刚才讲过,隋文帝,开国之初,为了维护统治,崇儒兴学。兴学活动学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隋文帝晚年时期,对儒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官学没有能够提供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压制国学。学校教育在此受到一次重创。隋炀帝随后,重新整学。但隋朝后期,社会动荡。学校很大程度上因为战争荒废了。初唐建立,很多地方都不稳定,所以从唐太宗时期唐朝的学校教育才得到很好的发展。私学与官学、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不同学校层次学校相互衔接,多种类型附设学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形成完整的学校体系。武则天时期”中科举轻学校“是唐前期学校教育的低谷时期。唐玄宗时期教育再次繁荣。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为兴盛期,学校的发展也是在前期,发展的很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8
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有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6-30
隋唐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互相牵制,改单相为群相,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同时也避免了强臣的错误。特别是隋朝开创了科举制,一扫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朝权的怪胎,从而使下层人士特别是下层有才华的能够进入朝堂议政执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