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一场战争,三种人生

如题所述

淝水之战:一场战争,三种人生

谢安名满天下、家族盛极而衰;晋孝武帝收回了士族控制的权力;苻坚身死国灭。

公元383年9月20日,前秦君主苻坚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南下攻打东晋,最终在淝水(今安徽寿县)战败,是为“淝水之战”。

苻坚平定北方后想要一举统一南北,于是决定出兵东晋。但苻坚太过心急,不等前秦大军集结完毕便挑起与东晋的对战。先锋部队败于东晋精锐北府兵后,前秦军丧失斗志,搞得人心惶惶,草木皆兵,最终惨败。

此战中,东晋以8万人战胜苻坚87万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样的战役在历史上不是孤例。昆阳之战中,刘秀以2万绿林军大败王莽42万。军官渡之战中,曹操以2万精兵战胜袁绍10万军。波斯与希腊的马拉松战役中,不足万人的希腊军打败了波斯3万军。三皇会战中,拿破仑以7万法军战胜8.6万人的俄奥联军。

淝水之战中,一场战争折射出三种不同的人生。

第一,谢安及谢玄凭借此战留名青史,这一战究竟给谢安、谢玄带来了什么?

东晋可以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离不开谢安和谢玄的贡献。

为了应对前秦大军,谢安首先缓和与政敌桓氏的旧日恩怨,主动任用桓冲为统军将领之一,使桓、谢两家在外敌面前暂时成为命运共同体,以此保证东晋内部稳定。谢安又让侄子谢玄扩充北府兵,在南迁的流民中网罗优秀将领,提高东晋军的战斗力。

谢玄的军事才能极高,被他慧眼看中的将领刘牢之,正是在淝水前线大败苻坚之人。另外,谢玄作为前线指挥,能够准确把握战机。他集中北府兵精锐打击前秦先锋,挫败敌军士气,一举为后面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的大胜使谢安、谢玄威望日增,原先与其抗衡的高门桓氏则逐渐衰落,以致朝堂上无人能牵制谢氏。晋孝武帝由此心生忌惮,对谢氏一族久久不予封赏。又有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因为得不到谢安重用,向孝武帝进谗言说谢安有意据兵谋反,一时引起朝野议论。

谢安唯恐惹来灾祸,主动交出手中的权力,自请离开中枢,不久病死。后人遵从谢安愿望,在他墓前立了一通无字碑,以示谢安晚年处境困难,一生功过难以直言之意。

谢安请退,谢玄也不能继续安于北府领兵,于是请辞回会稽养病。此后,谢氏一族退居会稽,朝堂之上再没有出现过当权的人物。淝水之战成了谢氏衰落的节点。

第二,东晋孝武帝凭借此战收回了权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孝武帝重用宗室子弟司马道子等人主持政事、掌握兵权,削弱高门士族对朝政的主导,打破了东晋初期“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当谢玄指挥北府兵还在淝水前线厮杀时,孝武帝便提拔弟弟司马道子为尚书令,授予他一系列重要职务,以此分割谢安相权。

战后,孝武帝利用王国宝说谢安谋反的谣言,久久不封赏谢氏战功,逼退谢安。等谢安死后,孝武帝立刻加封司马道子的官职,将原先谢安手下的文武部属全部拨入道子手下。谢玄请辞后,孝武帝又让道子接替谢玄的徐州刺史一职,以此掌握北府兵。至此,谢氏在军事和政务上的权力,就这样一步步被收回至司马家手中。

除此之外,孝武帝还提拔了一批寒门儒士,借他们之口批评指摘士族子弟的过失,以此打压士族的威望。

孝武帝提拔寒士范弘之为太学博士,参与士族成员死后谥号的决议。范弘之提议为将领殷浩增加谥号,引起朝野热议。殷浩是当初反对桓温掌政的主要人物,为殷浩增加谥号即是认定桓温有不臣之举。范弘之发声后,陆续有寒士附议。司马道子在一次酒醉后质问桓温之子桓玄:听说桓温晚年想篡位,你觉得呢?之后桓玄被贬为地方官,郁郁不得志,望着山河说“父为九州伯,儿作五湖长”,以此感慨自己与父亲当年的地位有云泥之别。

第三,苻坚在此战后,不仅没有统一南北,连原本统一的北方也重新陷入混乱,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苻坚灭鲜卑族建立的前燕,降服羌族等部落,以武力使北方各族归附前秦,一度实现中原北方的统一,但是,被收服的各族之间并不信任。

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损失惨重,而鲜卑族将领慕容垂治下的三万鲜卑军毫发无伤,羌族将领姚苌率本族兵将自蜀地出发,未到战场,秦军已败。于是,二族实力都得以保存。

前秦在战后兵将凋零,慕容垂和姚苌便趁机率本族人叛离前秦,分别建立了后燕、后秦政权。鲜卑族内部又各自独立,北方变得四分五裂。之后,前秦遭到各族反扑,当鲜卑大军冲进前秦首都时,苻坚弃城逃命,最后被姚苌俘获杀死。

谢氏战功卓著却落得家族没落,苻坚本是北方霸主却终归身死国灭,孝武帝虽然收回皇权,却无意间促成了司马道子专权。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不注意形势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优势也可能变成劣势。这正是验证了好坏逆转规律。

历代评价

1、安石(谢安字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苏轼

2、晋孝武帝性甚愚柔,虽以苻坚之送死,幸致肥水之捷,此乃适值天幸,非其有戡乱之才也。帝任会稽王道子,政治大乱,逮至大权旁落,又用王恭、殷仲堪以防之,所任亦非其人,肇致桓玄之篡窃,刘裕因之得政,而晋祚终矣。——吕思勉

3、苻坚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见机。猛知其不能除垂,故劝以勿伐晋耳。不然,以坚之强,而欲取晋,夫又何难之有!——王安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