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算不算蛮夷 感觉特野蛮

如题所述

楚国曾经被称为蛮荆之地。
荆蛮”一词究竟何意?《辞海》中说:“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此注解似乎不太科学,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楚国势力范围差异甚巨。其实,“荆蛮”应该是上古中原人对以楚越吴为主体的整个南方稻作民族的称呼。中原华夏族曾称周边民族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南蛮”即“荆蛮”,而“荆蛮”则是中原王朝史官们对南方“粳民”的歧视性异译。
其一,古代南方稻作民族自称“粳民”。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被中原王朝遗忘或者说歧视的民族,即南方的稻作民族——粳民,其含义为“种粳稻的人”,他们的后裔便是今日之“侗台语族”(又称“壮侗语族”)各民族。南方“粳民”在距今一万多年前首创农耕文明,他们以发明种植粳稻为荣耀,故用“粳”作为民族的族称,自称“粳民”。
其二,上古语音“粳民”与“荆蛮”同音。在“侗台语族”的语言中,“粳民”读作“更姆”或“金姆”,二者的差异应该是一种音转。“侗台语族”中的“粳民”是一个双声词,“粳”是元声、重音,“民”是一带而过的辅音。中原王朝的史官们在翻译“粳民”一词时,因古汉语中几乎没有双声词,便用单音加以翻译,于是便异译为同音的“荆蛮”。
其三,“荆蛮”具有明显歧视甚至敌视含意。在古汉语中,“荆蛮”的大意是“荆棘丛生的蛮地”。这便是异译的内涵所在。古汉语中“粳民”的同音字与谐音字很多,史官们为何偏偏异译成“荆蛮”呢?结论只有一个:歧视或者说敌视。上古中原华夏族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有歧视的倾向。而历史上楚与周冲突不断,周昭王便在亲征楚地时淹死于汉水沔阳一带。周王朝对楚地的敌视可想而知。今武汉民间仍把“不服气”称为“不服周”,应该是古楚语的遗存。如此说来,中原的史官们让“不服周”的楚地“粳民”成为“荆蛮”,也算合乎情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7
楚国曾经被称为蛮荆之地。
荆蛮”一词究竟何意?《辞海》中说:“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此注解似乎不太科学,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楚国势力范围差异甚巨。其实,“荆蛮”应该是上古中原人对以楚越吴为主体的整个南方稻作民族的称呼。中原华夏族曾称周边民族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南蛮”即“荆蛮”,而“荆蛮”则是中原王朝史官们对南方“粳民”的歧视性异译。
其一,古代南方稻作民族自称“粳民”。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被中原王朝遗忘或者说歧视的民族,即南方的稻作民族——粳民,其含义为“种粳稻的人”,他们的后裔便是今日之“侗台语族”(又称“壮侗语族”)各民族。南方“粳民”在距今一万多年前首创农耕文明,他们以发明种植粳稻为荣耀,故用“粳”作为民族的族称,自称“粳民”。
其二,上古语音“粳民”与“荆蛮”同音。在“侗台语族”的语言中,“粳民”读作“更姆”或“金姆”,二者的差异应该是一种音转。“侗台语族”中的“粳民”是一个双声词,“粳”是元声、重音,“民”是一带而过的辅音。中原王朝的史官们在翻译“粳民”一词时,因古汉语中几乎没有双声词,便用单音加以翻译,于是便异译为同音的“荆蛮”。
第2个回答  2016-11-26
楚人自称是颛顼帝的后裔,是重,黎的后代,最初楚国国君被周天子封为子爵,但春秋时期,周天子威信失落,楚王僭越称王,中原各国都很愤慨,当时的南蛮就是代指楚人;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各国的交流多了,中原打成一锅粥,楚国反而去掉了蛮夷的风气,比中原各国更加像礼仪之邦了,文化繁荣,楚辞就是代表作,屈原,宋玉都是代表人物。
第3个回答  2016-11-26
以我为正统,其他都是蛮夷!推荐图书《长平风云》。
第4个回答  2017-07-26
一直蛮到现在,易中天不是说他最欣赏的就是湖南人的霸蛮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