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出自《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可能是孟子。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全文(节选)如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如下: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超越生命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越死亡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字词解释如下:

所欲:想要的东西。可:可以,能够。

兼:兼有,并有。故:连词,表因果,所以。

苟:苟且。患:祸患,灾难。

扩展资料:

本文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本文善用比喻,开始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来比喻守义不辱,也非常形象生动。对比也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比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应该肯定什么,应该否定什么。第三段以“向”“今”相互比较,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此外,论证严密、层层深入也是本文论述方面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6
并不是只有贤德人才有这样的心念,人人都有,只是贤德人能够坚守它,不使它丧失而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