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府兵制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1.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的一种,其核心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府兵是耕作的农民,农闲时接受训练,战时则应征参战。
2. 府兵制度起源于西魏,唐代达到鼎盛。历经北周和隋朝,由于时代的变迁,府兵制度自然经历了很多变化。遗憾的是,关于府兵的资料保存至今的甚少,研究起来较为困难。
3. 唐朝初期全面实行了府兵制。中央设立军府,府中的士兵从普通百姓中选拔,他们平时务农,战时集结。府兵制既节省了国家军事开支,又保障了农业生产。
4. 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的性质,番上宿卫的府兵“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前哪数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唐初,府兵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
5. 到了贞观十年(636年),外府改称折冲府,内府改称中郎将府。折冲府设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别将(后增设),作为府一级的将领。
6. 在武则天垂拱年间,府兵分为三等。唐代府兵制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曾有效实行,但自高宗后期至武则天时期逐渐破坏,到唐玄宗时最终废除。
7. 府兵制破坏的原因包括: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轮休期限,后来常被强行留住,导致人民避役,士兵逃亡。
8. 府兵地位逐渐降低,原本受到尊重的府兵,到了武则天时期,番上卫士常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看不起府兵。
9.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均田制的破坏使得府兵征点制失去了经济基础。府兵逃散情况日益严重,导致卫士缺员,难以调发。
10. 开元十年(722年),宰相张说因宿卫不足,建议召募强壮士兵。次年,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及白丁被募为长慧首从宿卫。
11. 开元十三年(725年),这些士兵被 renamed 为“彍骑”,分属十二卫,基本取代了府兵宿卫的任务。
12. 府兵本来就少于兵募,武则天时期出现了防卫本州的团结兵;唐玄宗初年,军镇出现了召募的健儿。军府空虚,府兵番上宿卫已不能满额,实际上很少得到补充。
13.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玄宗下诏令节度使制定定额,在各种征行人和客户中召募愿长住镇戍的健儿,“便令常住”。
14. 二十六年,又下诏称各军召募的长征健儿已足额,不再从内地调发,原有士兵(包括兵募、健儿等)非长征者一律放还。
15. 这标志着在法令上停止了调发府兵征防。到了天宝八载(749年),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停止发送折冲府的文书,府兵制最终废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