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不要简单的号召,举例越具体越好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海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力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以“四个坚持”为总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海南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发展强财,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按照“一省两地”(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支持高起点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坚持科学聚财,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注重经济预测监测和财力评估分析,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财政政策取向。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培植财源增长点,建立和完善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和实现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持。
  三是坚持为民用财,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坚持依法理财,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高效。把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理念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建设“阳光财政”和“透明财政”。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执行严格、绩效考评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按照“统筹财政监督计划、统筹财政监督力量、统筹使用财政监督成果”的财政“大监督”思路,建立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以“三促三保”为重点,全面完成财政中心工作
  促发展毫不动摇。运用财税政策杠杆功能,通过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和奖励等手段,把支持发展的重点切实转到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上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支持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东环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提供资金保障。继续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有违民生发展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加强涉农、涉企收费监督,切实减轻企业和老百姓负担,优化投资环境。
  促改革决不退缩。支持洋浦保税港区建设,促进现代工业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支持农垦体制改革,做好农垦下划管理后的财政管理工作,激发垦区活力,把海南农垦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其财政贡献率;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企业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支持深化以“省直管市县”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促开放坚定不移。围绕经济特区的“特”字做文章,始终服务于海南开放的大局,创造一个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航权开放,争取更加开放的出入境政策;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开放水平。
  保民生千方百计。按照“民生为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要求,编制全省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1/3以上用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农惠农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道路、沼气、用电、饮水等各项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教育方面,要在继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将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子女转移到城镇上学、培训和就业,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支持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加强和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建立完善低保家庭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助和临时救助制度;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各类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医疗卫生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妥善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文化体育方面,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乡镇文化站、建制村文化室建设和改造,支持发展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住房方面,要集中财力建设一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保稳定义不容辞。继续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保证基层政权稳定和正常运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以及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生态责无旁贷。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资金安排主动向环境保护倾斜,支持生态省建设。健全生态保护支持保障机制和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补偿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而导致的财政损失。支持重点区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全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染源普查和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以及加强防止生态破坏的监管能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治理,支持开展林权改革试点,加强海防林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构筑环岛生态屏障,进一步提高全省生态保障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以“四个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要从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入手,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做到“四个创新”。
  一是财政收入方式创新。不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全面启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管,挖掘财政增收潜力,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加强海域使用金、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并及时收缴入库。同时,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工作。
  二是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在科学划分省与市县事权的基础上,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与市县财政管理体制。规范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适当增加激励性转移支付,保证均衡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提高市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财政改革模式创新。近年来,海南各级财政部门深化改革,基本构建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的财政改革更多从局部着手,从单项业务出发,着眼短期,在整体推进、统筹安排方面存在欠缺。今后一段时期,要站在全局高度,重新考虑和调整改革规划和布局,探索建立有机统一、科学高效的财政改革模式。
  四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在优化支出结构的同时,致力于财政投入方式研究,把财政投入与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资金整合、财政贴息、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办法,实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将资金支持力度与预算执行效果紧密联系,充分调动预算部门的积极性,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6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阐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深刻内涵时,明确提出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西藏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与西藏实际紧密结合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当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选择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是自治区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成果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实际能力和行动的具体体现,它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继承和发扬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新时期新阶段西藏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发展不平衡,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问题,从战略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明确回答了如何继续确保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很好地将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中。

回眸西藏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历程,在旧西藏百业凋敝、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特别是经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党在西藏工作历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后,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祥和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一个充满生机的西藏正在向现代化迈进,一个崭新的西藏正在世界屋脊上崛起。西藏的发展速度备受瞩目,西藏的发展质量令人赞叹。

站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又如何继续谱写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篇章?如何实现更大的跨越呢?对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分析了西藏自治区的区情:西藏自治区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破坏而很难恢复、甚至永远不能恢复,而西藏自治区是传统的农牧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群众往往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搞饭吃”,保植被还是保“吃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与此同时,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又为我们充分展示了西藏自治区面临的更多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和国务院制定的40条优惠政策、批准实施的180个项目,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进展顺利,青藏铁路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口援藏工作逐步深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各族人民思稳定、求发展,为我们今后发展打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研究、科学把握这些问题并站在时代前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西藏自治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灿烂的道路,标志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西藏自治区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概括。我们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开创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改变西藏的城乡面貌,才能更好地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白无误地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核心任务,生态良好是根本大计。我们要实现生活富裕,就要不断地增强物质基础,就要大力发展生产,而增强物质基础,就要很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环境和健康,削弱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又必须保护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不仅使人类得到发展,也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进而实现自然界演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持续。总之,生产必须发展,不发展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生活必须富裕,不富裕就不叫全面小康;生态必须良好,不良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人民生活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良好为长远大计。

加快生产发展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西藏自治区,改变西藏的面貌靠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靠发展生产,巩固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样靠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内涵很丰富,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石,没有经济的发展,什么也干不成,对于西藏自治区来说更是如此。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没有经过近代化过程,近代化与现代化要两步并作一步走,西藏自治区又是在小农经济发展极不充分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还很不发达。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实。要进一步明确,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弱,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弱,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当然,也不能光考虑发展速度,更要讲求发展质量。我们强调的生产发展,它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现生活富裕是推动西藏自治区文明发展的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中,党的领导为西藏各族人民所拥护、所支持,党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为了西藏人民,始终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奋斗。现在我们所走的生活富裕的发展道路又再次体现了这一宗旨,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展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昂首阔步奔小康的坚定信心和决心。生活富裕应当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等; 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身体素质等;三是环境方面,这主要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水源、土地、野生动植物等。我们强调的生活富裕是物质、精神、环境三者融合的生活,是要满足包括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在内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让280多万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看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而又广阔的前景。

建设良好生态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长远大计。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既体现了西藏自治区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特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生态因素是重要发展成本的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安排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努力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西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发展和绿色共赢,使各族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系西藏自治区各族人民生存繁衍的根本问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参与的喜人局面,使文明发展观念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使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