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没有外族入侵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虽然东汉末年军三国时期非常混乱,但是,汉朝的军事主张延续了下来。正应了当年汉武帝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当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和三国鼎立之时,北方的匈奴分为了几个部分,其地盘大多都在以曹操为首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格管控之下,曹操对匈奴采取了分别治理的方略,甚至,曹操还允许匈奴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成功地使匈奴各部受制于曹魏政权。

汉代的青壮年必须在边境与地方去戍兵,这样中原地区的常备军事力量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数目,战斗力不但没有变弱,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东汉末年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允许地方有实力的豪强私募兵力,这样就打开了地方兵力持续增强的源头。

如曹操、袁绍、公孙瓒和马腾等豪强纷纷大肆招贤纳士,扩大兵力壮大自己的力量。他们把一些招抚的起义军纳入自己的队伍当中,出现了许多战斗力很强的军队,如青徐枪兵、黑山军队等等军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纵观我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几乎都在为如何抵抗外族入侵而困扰,并且外族的入侵问题在国家动荡以及政权羸弱时期往往更为突出。但是奇怪的是,众所周知三国时期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没有外族入侵的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三国群雄
汉朝国内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必须要服兵役,在身体没有特殊问题的情况下,青壮年男子都必须要在边疆地区服役满一年。除了这些义务服役的士兵们,汉朝政府还设有长期服役的正规军队作为国家的主要的军事储备力量。在战争爆发时,正规军队可以根据战事需要联合义务服役军队共同出战,所以,可以说汉朝的可以上战场作战的军队人数是非常多的,军事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到了汉朝末年,虽然国家动荡不安、四分五裂,但是汉朝的军事力量并没有明显下降,汉朝强盛时期建立的优良军事传统还是较好地传递了下来,军事实力仍然十分强盛,军事动员速度与汉朝强盛时期相比也毫不逊色。

三国地图
后来汉朝内乱不断,尤其在黄巾起义之后,汉朝廷渐渐没有精力来应付这么多的叛乱和起义,于是便开始向地方下放军事权利,允许各地方政权自行招兵买马,组建军队。虽然这一政策的推行非常有效地提升了汉朝的军事力量,但是也埋下了后来国家分裂、军阀争霸、三国鼎立的种子。各地方军阀们在得到政府的许可后,便开始以政府的名义名正言顺地迅速招兵买马、训练士兵,大肆组建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军阀们的兵力不断发展壮大,对士兵们采取的严格军事训练很快就培育出了一支支有着优异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的队伍。因此,到了后来的三国鼎立时期,虽然中原大地表面上看起来四分五裂、战火不断、动荡不安,但实际上各大军阀手中握有的军事力量都是十分强大的,这种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外族有着非常强悍的震慑作用,各异族势力并不敢轻易入侵。

匈奴帝国
事实上在三国时期,各国境内还是存在很多外族势力的,其中尤以匈奴一族的势力最为突出。匈奴一族主要我国北方地区活跃,靠游牧为生,历来骁勇好战。自战国时期开始,匈奴与中原地区便有往来。到了秦汉时期,匈奴人逐渐向南部转移,并开始与汉族人发生冲突,渐渐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曾经率领四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为了彻底解决匈奴人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先后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讨伐战争,终于击溃了匈奴的主力,消除了匈奴一族对汉朝的威胁。东汉时期,匈奴在连续遭到汉朝的进攻和打击后,已经被彻底瓦解成为了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匈奴逐渐西迁,最终到了现在的欧洲地区;南匈奴则南下到达河套地区,成为依附于汉朝的附庸国。
第2个回答  2020-09-23
公元48年,匈奴在东汉的打击下再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呼韩邪之孙率4万余人南下附汉后,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遂成为东汉帝国的重点打击对象。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当时东亚气候已渐趋寒冷,而且这次气温下降是全球性的,呈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之势。被寒冷干旱之气候摧残的漠北草原的载牧量急剧下降,北匈奴的游牧业已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常年迁徙的匈奴人显然注意到了西部的草场比东部繁茂。实际上,即使匈奴单于故土难迁,也抵不过匈奴贵族们的频繁叛乱以及东胡遗族鲜卑人和乌桓人的轮番进攻。东汉王朝也没有错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公元89年,东汉联合鲜卑和南匈奴再次对北匈奴发动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攻击。史载,”窦宪、耿秉等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令中护军班固作铭,刻石勒功而还。“可是,当北匈奴无迹可寻时,东汉帝国蓦然发现鲜卑人和乌桓人已然成了气候。相比散居在漠北的鲜卑人,已经渗透到华北平原的乌桓人对汉地的威胁更加严重。

公元90年东汉北疆势力图

公元207年,已经取代袁氏家族的曹操再也不能忍受乌桓插手中原事务,乃征集了精锐部队对乌桓发动了一场奔袭战。蹋顿及其他乌桓头领猝不及防,激战中被曹军斩杀。战后,曹操将乌桓余部强行迁入塞内,并将他们的青壮征入军队。乌桓的衰落让鲜卑捡了便宜,他们收容了逃散的乌桓人,并占据了乌桓人原来的牧地。至此,鲜卑接替了匈奴的权杖。值得庆幸的是,彼时的鲜卑并不统一,各部之间仍然就地盘问题进行火并。当然,对汉地的掠夺也是他们重要的日常活动之一。陷入中原纷争的曹操力不能顾,遂于215年将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的编制罢除,并将四郡的百姓迁到恒山以南以避其锋。后来为了稳定北疆,曹操果断将田豫调到幽州担任乌桓校尉、振威将军、并州刺史。

曹操剧照

说起田豫,此人早期的行为十分古怪。在公孙瓒权重幽州时,他并没有盲目跟风投效,而是归附了时为别部司马的刘备。但当刘备成为豫州刺史时,田豫却果断地离开了。需要注意的是,刘备当时并非真正的豫州刺史,而是徐州牧陶谦希望借他的力量对抗曹操而向朝廷上表推荐的。史载,“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也许,长期的相处让田豫看透了刘备难成霸业,便借口回家侍奉老母离开了。刘备对田豫的离开惋惜不已,临行前涕泣交加地一再惋惜感叹,“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回到幽州,田豫被公孙瓒委任为东州令。时值公孙瓒将领王门叛乱。众寡不敌,城中皆欲投降。田豫临危不惧,独自登城对敌,仅凭一张利口便将乱兵说的羞惭而退。公孙瓒败殁后,田豫又及时地劝鲜于辅归附了曹操。这次,田豫再一次显示出了独特的识人眼力。当时袁绍拥有幽、青、并、冀,土地最广,兵力最强,但田豫却认为将来平定天下的必是曹操。鲜于辅遥应曹操微妙地影响了日后的官渡战局,战后曹操激动地对鲜于辅说,“之前袁绍攻灭公孙瓒,我自感不久将亡。如今却反败为胜,这既是天意,也是你们的功劳。”于是,鲜于辅被加官进爵,田也也官拜弋阳太守。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

所谓,“生于斯,长于斯”。长期生活在北疆,使田豫对鲜卑和乌桓等少数民族的习性了如指掌。公元218年,塞北乌桓叛乱,曹彰受命讨伐。曹操担心曹彰行军冒失,遂任命老成持重的田豫随军出征谋划军务。果然,曹彰轻敌冒进,被乌桓骑兵团团包围。好在田豫利用地形组织部队用军车结成圆阵,并以弓弩攒射敌军。乌桓骑兵攻不破曹军军阵,乃引军败退。曹彰趁胜追击,不仅消灭了叛乱了乌桓人,还极大地威慑了前来助战的鲜卑人。史载,“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战后,田豫被论首功,官拜南阳太守。仅从此点,我们便可知晓田豫在曹操心中的分量。当时曹操争夺汉中失败,汉中全郡已被刘备收入囊中。荆州的关羽军团也正乘船北伐,兵锋直抵樊城。若刘备发一支军自上庸、房陵顺汉水东下,襄阳的曹军必将腹背受敌。况且南阳正陷入叛乱,也需要一位智谋出色的人物镇守。田豫到任不负所望,联合曹仁平定了叛乱。

公元219年

正当三国纷争不已时,鲜卑诸部初步完成了整合,前文所述的鲜卑大人柯比能开始做大。他学会了中原人远交近攻的把戏。为了不让曹魏介入他统一鲜卑的战争,柯比能假意归顺曹魏,并接受了“附义王”的封号。此外,他还先后两次将2000多家流落鲜卑的汉人送回了中原。魏文帝曹丕正做着南征孙权、一统江南的美梦,当然同意两方减少军事冲突。与曹魏的贸易让柯比能受益很大,他得到了许多草原上紧缺的生活及军事物资,其实力进一步增强。察觉鲜卑不安分的魏文帝曹丕果断地将田豫调到幽州。田豫再次不负所望,上任后一战击败进犯的柯比能。史载,“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迫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后来,田豫又亲率百余骑袭杀“桀黠不恭”的乌桓王骨进。自此胡人破胆,田豫的威名远播沙漠。

按照田豫“以夷治夷”的管理办法,曹魏北疆长达九年一直平安无事。不久,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党羽希望王雄自兼乌丸校尉,便构陷田豫在边疆妄生事端,魏文帝遂将田豫转拜为汝南太守。223年,辽东公孙渊秘密联络东吴反叛,魏文帝再次重用田豫,命他督军防御。通过情报得知,孙权派遣的一支船队正开往辽东。田豫观察近海风浪,断言吴人畏惧海浪涛涛,必然会选择山东某地停泊。于是,田豫悄然发兵埋伏,顺利俘虏停泊靠岸的吴国士卒。可惜田豫为人正派,督军青州时冒犯了青州刺史程喜。程喜心怀不满,污蔑田豫截留缴获品自肥。于是,田豫虽有功,却不得封赏。
第3个回答  2020-09-23
而三国时期没有外国入侵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一个社会条件的一个局限性因为当时的人们都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第4个回答  2020-09-23
汉末三国混战时期,外族的实力尚且不足,无论是人口,还是武器设备,都处于发展阶段。在汉朝初期和中期,外族遭遇汉王朝严重打击,基本都分化各各部落,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族,基本是内部分裂,混乱不堪,没有形成统一的战斗力,羯人、羌人,氐人也比较分散,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武器方面,由于汉族与外族的融合还没有开始,外族缺乏重要的铁材,导致武器设备都很落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