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身为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本身到底有多厉害呢?

如题所述

众所周知,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明朝第一个太子,要不是太子朱标因感染风寒早逝,基本没有朱棣什么事了,朱棣即便反,在朱允炆身上捞的到便宜,在朱标身上,根本想都i别想,那么问题来了,明太子朱标到底有多厉害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朱标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朱元璋对其全方位的培养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自幼就得到朱元璋的万千宠爱,明朝的法令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标既是长子又是嫡子,虽然朱元璋儿子众多,但是凭着嫡长子,朱标稳稳的占据着有利地位。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完全是按照储君的标准培养朱标,早早的立朱标为世子,找了名臣宋濂作为他的导师,宋濂是何许人也,他可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作为朱标的老师,可见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不单单宋濂,朱元璋甚至搬出了徐达作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作为太子少保,共同培育朱标。

二,下血本培育朱标,从小朱标就培育成能力出众独挡一面的人

从小经过诸多名师大儒的指导,加上朱标本身自幼便聪慧过人,因此,在不断的学习及摸索之中,朱标变得饱读诗书,德才兼备,能力出众。朱标不单单理论知识及其丰富,实战经验也是从小培育。据史书记载,在朱标22岁那年,朱元璋即开始放权给朱标实战,命令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意思很明白了,就是让朱标随朝听政,参与国事。一般性而言,在位国君身体健在的情况下,不会让太子直接参与政事的,再次印证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三,天时地利人和,朱标得到了朝中众大臣的辅助支持

太子朱标,从小经过多位名师的悉心指导,长大后又得到朱元璋的器重,早早的进入朝政实战,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朱标本身又是德才兼备,因此深受朝中众臣的辅助支持,周边一干老师又都是一些名臣大儒,比如宋濂,刘伯温,常遇春,徐达等人,因此在朝中,朱标已经为将来继承大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自身能力,众大臣的支持,使朱标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明朝最为厉害的太子。

综上所述,明朝太子朱标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按照储君培养,早早的进入朝堂实战,身边都是一些实力派的开国老臣辅助,要是朱标不是早早的风寒病死,朱棣之后根本在他身上捞不到任何好处,也就是朱标病死,该表了明朝的气运,懦弱的朱允炆和朱标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要能力没能力,要权力没权利,手下有没有群臣辅佐,因此才给朱棣以胆子抢权,我估计朱标在世的话,朱棣缩在北京估计动都不敢动,甚至早早的被消权夺藩。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5

太子乃是储君之位,可谓是古往今来最危险的一门职业。从汉朝算起到清末,古代封建王朝一共诞生过四百多位太子,继承皇位路子可谓是险象环生,能正常继承皇位不到百分之十,其余都是因为父子反目、父杀子、子杀父,以及受着兄弟的互相妒忌被推翻下台,失去了太子皇储的身份。

但是,明朝皇太子朱标却是太子中的精英,不仅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就是连储君之位一直都是坚如磐石,没有其余皇子对朱标的储君之位有过异议与阻拦。我们现在看看,朱标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一位太子,本身能力有多强呢?

朱标是太子,在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是很多,这也给了很多人想象空间。有些人觉得朱标性格的最大优点就是仁厚,对所有人都没有攻击性,都是仁慈对人。相比之下,老爸朱元璋却杀戮过多,性格强势。

现在看看朱标性格是如此宅心仁厚。

    一 对兄弟的仁厚

   朱标的人际交往能力绝对强,他作为太子,教师就是朝廷的儒学大师刘基与宋濂,对太子都是进行儒家思想教育,教育太子以仁义为本。受着儒家经典的熏陶与儒学教师的耳濡目染,朱标也形成宽厚与仁慈的性格。

   权力斗争都是腥风血雨的,皇家是没有任何兄弟的情谊,为着皇位勾心斗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朱标却可以处理好与兄弟之间关系。在兄弟中如果有人犯了错,朱标会尽一切努力做好调和,其中也包括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而且,当兄弟犯了错误,朱标也会从中调解让其认识错误,减轻责罚。

    可以看到,如此宅心仁厚的朱标,朱棣起兵造反,其他王爷也肯定反对,一定众丢矢之的。

    二 朱标威望很高

   朱标虽然只是太子,没当皇帝,却在朝廷拥有很高威望。当年朱元璋讨伐陈友谅与张士诚的时候,朱标就留守南京,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朱元璋麾下的文官们,全部都服从于朱标的智慧与才气,也就是文官集团都成为朱标的拥护者,可以看到朱标的确是很高明厉害。

    三 对待百姓仁厚

   根据朱标的老师宋濂描述,太子朱标一直留心于农事的耕作,在宫中耕种庄稼,体验农民在田里耕种的辛苦。在对罪犯也是宽容仁厚。在送给朱标审阅的囚犯名单中,朱标也都会酌情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朱标也是做了各种劝谏。虽然尽朱标的微薄之力,也不能扭转朱元璋的命令,还是以投湖自杀以死相威胁的举动,保护了自己的老师——宋濂,可以看到朱标是有情有义的人。

  可惜,这个明朝第一位太子,由于英年早逝也给大明王朝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2个回答  2020-10-04

储君之位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危险的职位,据统计自汉朝算起大概有四百多位太子,其中能正常继位的不到百分之十,其余的都不乏因父子反目,父杀子、子杀父的,还有受到各个眼红的兄弟妒忌而被撸下台的。

明朝懿文皇太子朱标无疑是这百分之十中的冠军,不止深得朱元璋信任,就连其储君之位也是坚如磐石,整个大明朝从上而下无一人对朱标的继位之路有过任何的阻拦,这实在是千古难见。建文大臣方孝孺称其“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未必就是溢美之词。

为什么朱标能违背千古以来险象环生的储君规律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他的老爸朱元璋身上。

所谓三岁定八十,以马上打天下的朱元璋,急需培养出一个能以文治天下的继承人,而朱标就是完全按照朱元璋铺排的路去走的

元朝至正十五年,朱元璋长子朱标出生于太平县人陈迪家中,这一年正值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开始取代郭子兴的一年,事业正式起步。也就是在这一年,长子朱标出生,事业开始发展,同时后继有人的朱元璋十分高兴,特意在其五岁的时候,选了当时的大儒宋濂教授朱标经学。

到了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已经攻下了南京,和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鼎足而立,在谋士刘伯温、朱升的建议下,朱元璋在南京实行屯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并在卢龙山一战大破劲敌陈友谅的水军,太平、安庆、信州、袁州等地非败即降,朱元璋逐渐成为东南数足之中最强大的一足,俨然有一统江南,改元换制的资本了。

    宋濂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强学博记,精通诗书礼仪春秋五经,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是培养一个出色的守成之君的范本;元至正二十七年,此时的朱标已经十二岁了,朱元璋更是亲手选择了有“浙东四先生”之称的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四人教导朱标,在这一年于南京建立吴政权,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次年,朱元璋下令让朱标以长子身份,回去凤阳老家祭祖,临行前耳提面命,要求朱标要“知鞍马勤劳,知衣食艰难,知风俗美恶,以知吾创业不易”。

可见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即不死记硬背,也不不学无术,而是文实结合,即学习儒家经典,知典故明事理,又亲自上山下水以了解民情世俗,更重要的是:要让朱标的形象在其统治根基中尽快建立起来,以便日后传位。为了建立朱标的朝野威望,朱元璋恢复元朝旧制,设立中书省,以朱标为中书令,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

    自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以来,尚书省以“国家枢机,百官之本”成为了三省之首,而金朝时期,罢免三省独置尚书省,以尚书令为百官之首,成为实际上的丞相;元承金制,依旧沿用尚书省制度,只是改了名字,称为“中书省”,以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历来以元朝皇太子兼任,统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了避免皇太子权势过大而影响到皇帝,所以元朝的太子兼中书令一般都是“首居重器,未尝事事”,也就是有名无实,大权全部掌握在左右丞相手里,而且制度也十分严格,终元一朝也不过四位皇太子有兼过中书令职位。

可是不同于元朝对皇太子的处处掣肘,朱元璋对朱标的中书令权力是倾囊相赠,更是由于看不惯元朝制度的提防,朱元璋让大臣詹同根据历代东宫制度,选择了一大批勋将老臣、新进进士填充东宫,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宗异、汤和、耿炳文、刘伯温、章溢等皆入东宫,教导太子之余协助其处理政事,“若有事在外,必太子监国”。

可见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育,是要一个宽厚仁德、礼贤下士的儒家仁君,以及治国有道,睿智通达的法家硬汉,同时还要品性端正、体察民情的千古圣君,是要有宋仁宗的“仁”兼汉武帝的“武”,毫不偏科才行的。

朱元璋以圣君标准来培育朱标,朱标也以圣君形象来回馈朱元璋

自从朱标被立为吴世子以来,到继位明太子,他对授业恩师宋濂一直是礼待有加,完全不以太子身份自居,而是以一个求学问道的三好学生对待,称宋濂不呼其名,而是尊称为“师傅”,以胡惟庸案为例,宋濂之孙宋慎被卷入胡党,七十二岁的宋濂因此受到牵连,差点被杀,多亏了朱标和马皇后全力救援,才被朱元璋安置于茂州。

此外像弟弟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骄纵不法、肆意妄为,惹得朱元璋恨铁不成钢,同样是朱标出面求情,这才免得父子之间相互猜忌,甚至于兵戎相见的情况发生,这比起之前的朝代,乃至于日后清朝的宗室之争来说,朱标的仁德也算是千古少见的了。而且不止对于亲兄弟,就连非亲生母亲的马皇后以及朱元璋的义子们,朱标依旧把他们当成家人来对待,毫不厚此薄彼。

由于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多依赖义子们东征西讨,所以有时会发生一些军事部署上的矛盾,性格刚烈的朱元璋一口气上来指着脸就骂,而这些义子们都自小长在马皇后身边,情同母子,儿子们被骂,作为母亲的马皇后自然不高兴,朱标就入后宫慰解马皇后,让她不至于直接冲去找朱元璋理论,给父母之间的感情充当了一丝润滑剂。到最后,有云南王之称的沐英,在听到义哥哥朱标去世之后,哭到吐血,不久后就去世了。

而且朱元璋要朱标体察民情,多多关注民间疾苦的事,朱标也没有丝毫含糊、做作,在随着朱元璋出外巡视时,经常将衣食物件分发给沿途百姓,深得百姓感恩,同样是方孝孺,称其“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婴孩”,甚至于日后朱允炆能得到朱元璋欣赏并成功继位,究其原因就是他的孝义不亚其父朱标。以方孝孺被族灭也不愿为朱棣作继位诏书的硬气,他对朱标的赞赏,就不可能会是假意夸大之词。当然,在燕王朱棣的口中,这位朝野公认的仁德哥哥,被说成了“柔弱”、“所为多失道”,也就是说朱标软弱无能,毫无治国之才,可是事实确实如此吗?

    洪武七年,贵妃孙氏去世,朱元璋命令朱标领头,率诸子穿孝服为其服丧,可是这完全不合礼法,朱标坚决拒绝其要求,气得朱元璋拔刀相向,结果朱标还是没有同意朱元璋的要求,朱元璋再气也只能不了了之了;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以后所有政事全由太子先处理批阅,然后再交到自己手上(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自此朱标处理政事长达十四年,如果是一个毫无治国之才的朱标,能在朱元璋手里活过十四天都算是奇事了;洪武年间发生了胡惟庸案、李善长案、郭桓案和空印案,朱元璋大杀功臣,朱标求情,朱元璋为此拔了一满是木刺的树枝让朱标拿着,朱标不拿,朱元璋训斥说:“我杀功臣,就是为了帮你拔刺”,可这歪理依旧说服不了朱标,直言“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又气得朱元璋拿着椅子就打。

朱元璋的性子有多狠就不用说了,像朱樉、朱棡这些诸王,被朱元璋说了有罪,连个屁都不敢放,只有一个认罪待诛的份儿,朱标虽然做太子久矣,但朱元璋要废也是可以废的,比如“燕王类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见朱标完全不是像朱棣所说的那样“柔弱”、“无能”,而是一个治国有道、外柔内刚、博学多才的仁君,这也完全符合朱元璋对其的培养方向。

朱标很好地按照父亲所规划的路线走,并在其中发展出自己的性格和能力,这一点是很得朱元璋喜欢的,毕竟朱元璋虽然尊崇汉高祖刘邦,也希望朱标能像汉惠帝刘盈一样仁厚,但也不能完全和刘盈一样,以免引起外戚、宗室干政的后果。

不过朱元璋并不怕朱标会反他,虽然朱标仁德友爱,可狠了一辈子的朱元璋也不敢把这万一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上,他在政治上也做了不少压制朱标的手段

自古君臣父子相疑是一个逃脱不了的怪圈,朱元璋虽然信任朱标,朱标也没有造反之心,可时间一长难保有好事之人在两者之间捕风捉影,令本来情感很深的父子反目成仇,最后你死我活了。汉朝时期的巫蛊之祸以及唐朝的承乾之乱,可谓是殷鉴不远。

汉朝时期,武帝太子刘据同样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和疼爱,七岁就被立为太子,挑选了家世清白、民望甚重的石庆为太子太傅,负责作为刘据的启蒙老师,之后还有严青翟、石德、赵周、周建德等,无一不是当代大儒。到了刘据长大后,汉武帝更是违背自己厌恶结党的想法,让刘据开设博望苑招揽宾客,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和帝党两个派系,最后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巫蛊之祸。

到了唐朝,李世民长子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得高祖李渊赐名李承乾,既有因地起名的古制,又包含了“承继乾坤”之意,其宠爱信任无以复加,未来是不可限量的。而李承乾的老师,又都是李世民亲自挑选的,陆德明、孔颍达等都是当世的儒学大师,孔颍达更是孔子的三十一世孙,到了李世民继位后,又立李承乾为太子,并令其临朝听政,开始培养其执政治国的能力。

可惜啊,因为东宫幕僚的压制,生性喜好自由的李承乾被活活逼反,和父亲李世民的间隙、弟弟李泰的威胁、加上幕僚的撺掇,本来继位之路一片光明的李承乾,在暗杀李泰失败后起兵谋反,和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谋害李世民,结果谋反被镇压了下去,李世民心痛之极,但还是把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另立懦弱的李治为太子。

第3个回答  2020-10-10
首先朱标能够和兄弟们和睦相处 ,都说皇家没有兄弟情,皇子之间勾心斗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朱标却可以处理好这些关系。 其次朱标在朝廷之中也具有极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 朱标获得了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是一代英雄,他的眼光应该是不会差的,从他麾下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就可以看出来。而在几个儿子当中,朱元璋最喜爱的就是朱标,这也就证明了朱标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第4个回答  2020-10-11
朱标本身就很厉害,很有能耐,因为他能干又孝顺,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所以他死后,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