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宁可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呢?

如题所述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一生奔波劳累,每天从早忙到晚,几乎就没停过,但是却仍然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在他临死的时候他感叹道“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实际上,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丢了江山。

世界上有4种领导,聪明而勤奋的,如朱元璋;聪明而懒惰的,如明仁宗;愚蠢而懒惰的,如刘禅;愚蠢而勤奋的,如崇祯。聪明勤奋也好,聪明懒惰也好,一般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都能发展的很好。愚蠢而懒惰,也就不太管事,也不会给国家造成太大的问题,问题就出在了愚蠢而勤奋的,即管不好事情,又啥事情都要来管,最后全部管城了一团糟。

那么下面我说一下崇祯的缺点在那里:

刚愎自用,不懂权衡

崇祯非常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非常聪明,但实际上他并不会做一个皇帝。就拿袁崇焕的事情来说,作为当时明朝唯一能够和清军主力抗衡的大将(当时与清军主力作战也只有袁崇焕能赢下来),他竟然可以在没有人能替代他的情况下杀了袁崇焕。

虽然袁崇焕许下了五年下辽东,虽然袁崇焕没有守住关宁防线,让皇太极打到了京城,但是袁崇焕也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而且当时所有的明朝将领,无论是洪承畴还是卢象升等人,当他们遭遇清军主力的时候都赢不下来,当时能赢下清军主力的也只有袁崇焕,也就是说,袁崇焕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崇祯却把他杀了。

让皇太极打到了京城确实让人可气,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是不能意气用事的,还是要懂得权衡。比如刘邦,在自己被项羽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韩信找他要齐王的王位,虽然刘邦很生气,但还是咬牙给了韩信,因为当时的韩信没人能替代他,也是刘邦打下天下的关键。很多君王,在遇到非常生气的事情的时候都能忍气吞声,暂时忍住,等到问题解决了再秋后算账的也有。

但是崇祯没有等到问题解决,当问题还存在的时候就杀掉了能解决问题的人,这就是不懂得权衡的体现。

袁崇焕这人究竟如何,朝中的大臣们心理都明白。他的死给很多大臣心理都埋下了阴影,以至于崇祯要人帮他到前线御敌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后期大将全死光的了时候,就没人愿意站出来替他去打仗了。

刻薄寡恩,死要面子

崇祯非常刻薄,比如他经常问一个大臣,你解决某地的叛军需要多久?大臣是不回答不好,回答也不好,如果说的时间长了崇祯会很不高兴。于是大臣只能给个较短的时间,说半年把,崇祯说,好,就半年,结果到了半年,崇祯准时准点地拿下了没办完事的大臣。实际上很多情况下,那个大臣只要再多给一点时间问题他就解决了,经常是还差半个月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崇祯从不多给大臣多一点点的时间,完全较真。

对于手下大臣办事,办好了是他皇帝的功劳,如果办不好,他全部甩包给了大臣。比如他想和清军谈判,就派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去谈。这本来是皇帝授意手下大臣去谈的,陈新甲就照着崇祯的意思去办了,快办好了,结果走漏了风声,泄露了出来。于是朝中大臣集体上表说不能和谈,和谈就是卖国贼。崇祯马上就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陈新甲,把他杀了,自己则把问题甩的一干二净。

所以到了崇祯晚期,他手下的大臣都不敢为他办事,也没有人敢为他去承担责任。

就拿他最后的两个首辅大臣陈演和魏藻德来说,到了1644年的时候,明朝在关内已经精锐丧尽,李自成要打到京城了,崇祯就找这两个首辅大臣商量要他们拟诏书迁都南京。但是陈演和魏藻德不拟诏书,他们知道,如果有人反对,那么崇祯就会把责任推给他们,到时候他们就得被砍头;后来为了对付李自成,崇祯要调山海关的吴三桂到京城与李自成作战,要这两个首辅大臣拟诏书召回吴三桂,他们又不干。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把吴三桂召回来了,到时候山海关丢了,就是他们的责任,要砍头,所以他们不干;后来李自成打到京城了,提出了条件,这个条件对于崇祯来说非常优厚:封他为王,给他一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他撤回西安,同时为崇祯剿灭其他起义军。可以说李自成兵临城下,他随时可以拿下京城,在这种情况下给了崇祯这样的条件,崇祯应该马上答应呀,于是他又找到了这两位首辅大臣,要他们拟诏书同意,可他们还是不拟这个诏书,还是怕担责任。

到了崇祯晚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到了这个地步也真的是够悲哀的了。

其实,无论是迁都也好,还是最后答应李自成的条件也好,如果大臣不同意,作为皇帝完全可以站出来说同意,或者与清廷议和,作为皇帝也是可以同意的,但是崇祯要面子。与清廷议和怕别人说他卖国;迁都怕别人说他放弃了大好河山;与李自成议和又怕别人说他畏惧李自成。

但是崇祯却从来不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没人替他去承担责任。

只能说崇祯缺乏作为一个皇帝的素质。比如你要别人帮你干脏活,是有人会给你去做,但问题是出了问题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责任往干脏活的人身上推,杀了干脏活的人,而是要想办法打个圆场,最好是自己面子不丢,干脏活的人也没什么事,这样自然会有人为皇帝干脏活。就拿陈新甲与清廷谈判的事情来说,即便泄露了消息,一般来说一个会做事情的皇帝会先把陈新甲罢官,过了段时间风声过了,再重新启用陈新甲,如此一来皇帝的颜面保住了,干脏活的人的性命也保住了,可他偏偏要用极端的方式,杀了干脏活的人,所以到了后期就没人替他干脏活了。

急功近利而吝啬

崇祯非常急功近利,比如他派洪承畴去参与松锦会战,实际上洪承畴知道与清军主力决战没有胜算,他也只是利用清军在部署上的漏洞,集中兵力发动了一次进攻,消灭了一部分清军取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这就把崇祯冲昏了头脑,命令洪承畴马上与清军主力决战。洪承畴不肯决战,他还连着发了N道命令到前线命令洪承畴进军,结果洪承畴一进军就被清军击败,自己也被清军俘虏,明朝在辽东的主力几乎一战而基本所剩无几。

再如孙传庭去陕西当总督,负责对付李自成。孙传庭到了陕西发现军队兵员不足,士气涣散,装备不齐,粮草不济。他便想多休整一些时日,等军队打造好了再出战。但是崇祯非常急性,在孙传庭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强令出关作战,结果孙传庭部最终败给了李自成,孙传庭本人也战死在了战场上,崇祯亲手葬送了明军在关内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

而崇祯也非常地吝啬。在李自成要进攻京城的时候,他打算调集关宁铁骑到京城作战,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于是他就搞了摊派,要朝中重要的大臣没人拿出几万两银子。结果朝中的大臣没拿出多少,也就几百两,气的崇祯最终搁置了这个方案。

后来李自成打进了京城,从崇祯的内府中搜出了3000多万两白银(也有说7000多万两白银的),很难想象,到了生死关头,100万两白银能救命,而手上有3000多万两白银竟然不愿意拿100万两出来救命,也真实吝啬到家了。

崇祯为何哀求大臣,大臣也不给银子呢?

为何崇祯到了最后关头,为了调集关宁铁骑到京城与李自成作战,需要100万两白银,哀求大臣捐钱大臣们都不肯呢?

原因上面也说清楚了,崇祯刚愎自用不懂权衡,刻薄寡恩死要面子,急功近利而吝啬,所以在他的摧残下,17年下来整个朝廷只剩下了善于推脱责任,善于虚与委蛇的大臣,没有有责任心的大臣,也没有有能力的大臣了。

在这些大臣眼里,他们已经没有了皇帝,只有自己,只有保住了自己的利益,财产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朝廷,就管不了了,能过一天算一天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面对李自成的起义军,他只能自尽,因为他心中已经绝望,丧失了求生意志。这方面他还不如完颜构。
第2个回答  2020-11-23
因为东林党十分团结,崇祯皇帝没有可以用的人,来撬动整个庞大的东林党利益集团,所以就算崇祯想要抄家,可是没有去执行的人。
第3个回答  2020-11-23
是没有能力抄家,崇祯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崇祯时期文官团体把持朝政,整个文官集团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牵一发而动全身,崇祯皇帝已经没有能力对付文官集团了。
第4个回答  2020-11-23
因为如果抄了他们的家,会激起大臣反叛,这样会加速明朝廷灭亡。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