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成语故事

如题所述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义]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近义] 背道而驰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 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成语故事]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望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08
  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是中国的战国时代。那时中国有许多诸侯国并立,连年征战不断,因此各国也出现了大批为国王出谋划策的谋士。这些谋士在劝谏国王时,善于引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让国王乐于接受他们的主张。 “南辕北辙”的故事,就是魏国大臣季梁劝喻魏王的故事。

  在战国时代,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总想称霸天下。魏国国王也想当天下霸主,他准备先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让赵国向自己臣服。魏国的大臣季梁正在国外办事,听到这个消息,焦急万分。他匆忙赶回魏国,来不及洗脸换衣,就急忙进宫拜见魏王。

  魏王正在布署攻打赵国的计划。他看见季梁风尘仆仆的样子,很奇怪。问季梁:“你有什么事这么着急见我?连衣帽都不整理一下?”季梁说:“大王,刚才我在路上遇到一件奇怪的事。赶紧来禀报大王。”魏王很好奇,连问是什么事。季梁说:“刚才我看见一辆向北走的马车。我问车上的人:‘你上哪儿去呀? ’那人说:‘去楚国呀!’我很惊奇,问他:‘楚国在南方,你怎么往北方走呢?’他却毫不在乎地说:‘我的马是上等的好马,怎么跑也跑得到楚国!’我更奇怪了,又问他:‘你的马再好,这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呀。’他说:‘不用担心,我带的路费很多。’我很想不通,告诉他:‘你带的钱再多,可是你走的路根本就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却哈哈大笑,说:“那又怎样!我赶车的技术很高明哩!’大王,他不听我的劝告,继续赶车向北方跑去了。” 魏王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天下哪有这么蠢的人啦!” 季梁却接着说道:“大王,您不是想成为各国君主的首领吗?那就需要先取得天下人的信任。可是您现在仗着咱们比赵国土地多一点,军队强一点,就想去征服人家来提高自己的威信,这样做,只会离大王想要达到的目标越来越远,就象那个赶车的人,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偏偏向北方走,越走离楚国越远一样!”

  魏王这才明白,原来季梁是在绕着圈子劝说自己。他低头默默地想了一会儿,觉得季梁说的有道理,于是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由这个故事,就产生了成语“南辕北辙”。“辕”就是车前驾牲口的横木,表示车前进的方向。“辙”是车轮留下的痕迹,表示车走的道路。成语“南辕北辙”,是指本来要向南前进的车却向北行驶。在中国,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种实际行动与预定目标相反的情况。追问

可不可以大致的讲,不要复制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