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庄绍光的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庄绍光的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庄绍光,名尚志,字绍光,人称庄征君,以字行于世。书中的庄绍光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及思想精神。悠然是庄绍光最大的特点。

庄绍光不逃避俗世,而是在俗世的纷纷扰扰中从容而成功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境界。他受朝廷征辟时显然已经知道自己是难容于朝廷的,故而对妻子说“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庄征君面君,天子问政,正欲奏对,头顶一点钻心疼痛,着实难忍,只好恳请细思之后再为启奏。回到下处看时,头巾里一只蝎子。次日焚香卜筮,卦辞乃是“天山遁”。

庄征君知“我道不行”,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求赐还山的本,呈递上去。朝中权臣托人捎话,欲将其收在自己的门墙之下,但庄征君的婉拒之辞不卑不亢,并称“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况太保公屡主礼闱,翰苑门生不知多少,何取晚生这一个野人?这就不敢领教了。”太保碰了个软钉子,立即便以祖宗法度为词,使得皇帝准了庄征君的还山奏本。朝政这个局面,是庄征君意料之中的,所以辞得那样干脆。庄绍光的这种悠然,多少有一种杜少卿和虞博士中和起来的特点。

不同于虞育德的是,庄绍光对于之不同道不合的世俗小人和官僚是不欲一见的。当他从京师回到南京后,高大老爷、布政司、应天府、本城乡绅都争欲拜见,习惯于悠然独行的庄先生恼火中“作速搬到湖上去受用”,甚至最初虞育德前往拜见,都吃了闭门羹。

也就是说,庄绍光接受举荐上京,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当自己的“道”无法得到重用时,他就只有不甘地做隐士,尽管他否认这一点。

他确有不肯屈节于权贵,不爱同官场势利中人交往的一面;但他对“君臣之礼”却很看重,有人荐举他入京去见皇帝,他还是去了。只是到了京城后,感到“我道不行”,才又回到南京,“著书立说,鼓吹休明”。尽管他辞官不做,可是皇帝赐给他一座在玄武湖的别墅,他还是老实不客气地享受 了。所以,根据书中所描写的他的某些行为来判断,庄绍光身上明显地存在着封建社会世俗的“中庸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5-05

庄绍光,名尚志,字绍光,人称庄征君,以字行于世。古典文学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南京累世读书人,即书香门第。庄绍光是《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乃真儒也。书中的庄绍光及杜少卿等人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及思想精神,悠然是庄绍光最大的特点。

庄绍光的最大特点是悠然,这种悠然无法和俗世的喧嚣相容。所以尽管它表明自己和山林隐逸不同,但他又不得不“隐居”起来。

除此之外,庄绍光对于之不同道不合的世俗小人和官僚也是不欲一见的。当他从京师回到南京后,高大老爷、布政司、应天府、本城乡绅都争欲拜见,习惯于悠然独行的庄先生恼火中“作速搬到湖上去受用”,甚至最初虞育德前往拜见,都吃了闭门羹。也就是说,庄绍光接受举荐上京,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而当自己的“道”无法得到重用时,他就只有不甘地做隐士,尽管他否认这一点。

根据书中所描写的庄绍光的某些行为来判断,他身上明显地存在着封建社会世俗的“中庸之道”。庄绍光是杜少卿所“师 事”的人,他确有不肯屈节于权贵,不爱同官场势利中人交往的一面;但他对“君臣之礼”却很看重,有人荐举他入京去见皇帝,他还是去了。只是到了京城后,感到“我道不行”,才又回到南京,“著书立说,鼓吹休明”。尽管他辞官不做,可是皇帝赐给他一座在玄武湖的别墅,他还是老实不客气地享受 了。

庄绍光这个人物是《儒林外史》中极叫人称赏的一个人物。他和杜少卿相熟,性情也相似,都富有才学、淡薄功名、乐善好施。但其做派却有所不同,杜少卿是清高傲世,锋芒毕露;庄绍光则踏实沉稳,交接有节。

第2个回答  2022-02-14
庄绍光,名尚志,字绍光,人称庄征君,以字行于世。古典文学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南京累世读书人,即书香门第。为书中的正面人物,乃真儒也。书中的庄绍光及杜少卿等人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及思想精神。悠然是庄绍光最大的特点。
  他并不是逃避俗世,而是在俗世的纷纷扰扰中从容而成功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境界。他受朝廷征辟时显然已经知道自己是难容于朝廷的,故而对妻子说“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
第3个回答  2022-04-25
庄尚志是一代名贤,学问渊深,无心仕途,只知闭户著书,不肯结交一人。皇帝征辟,庄入朝觐见,求贤问道,庄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辞爵还家。
庄征君讨厌结交官吏,与娘子搬到天子赐予的元武湖去住。过着赏景饮酒,著书立说、恬适自在的快乐生活。
虞(育德)博士待人厚道,热心助人。以教馆为生,41岁乡试中秀才,50岁进京会试中进士,天子念他年纪大,着他去做一个闲官,给他补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
得到了祁太公的帮助,将儿子取名感祁。
真心实意替人葬坟;救跳河自尽的人,并送他四两银子葬父亲。
虞表侄因没有钱用,将虞托他住着的房子拆卖了,没处住,来借银子回去当房子住,虞不但不生气,反而给他三四十两银子让他回去典屋子住。
虞把收管的监生待作上客,每日同他一桌吃饭,又拿出行李与他睡觉,并替他辩明白了冤枉事,将其释放。
六堂合考,考的是《》,虞巡考,揭卷子时发现一习《春秋》考生竟将一篇刻的经文夹在卷子里,忙拿了藏在靴桶里。那人考中来谢虞,虞装作不认得,他认为:“读书人全要养其廉耻,我若再认这话,他就无容身之地了。”
虞家世兄陪嫁来的丫头,他配给了严管家。严看见衙门清淡,无钱可寻就要领丫头出去,虞不但不问他要丫头的身价,还可怜他们出去无吃无住,送给了十两银子,并推荐他到一个知县衙门里做长随。
闭门著书、不愿做官的庄绍光和待人厚道的真儒虞育德,他们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他们是追求功名富贵时代的一股清流,是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5-08
  在《儒林外史》中作为“上上”人物出现的是虞育德和庄绍光。他们甚至是杜少卿最推崇、最敬重的人。虞育德在书中被称为“真儒”,而且是当时唯一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德 化”旁人的“圣贤之徒”。祭泰伯祠的“大典”就是由他“主 祭”的。这个人虽有“待人厚道”的“美德”,却不大讲是非原则。

  
根据书中所描写的他的某些行为来判断,他身上明显地存在着封建社会世俗的“中庸之道”。庄绍光是杜少卿所“师 事”的人,他确有不肯屈节于权贵,不爱同官场势利中人交往的一面;但他对“君臣之礼”却很看重,有人荐举他入京去见皇帝,他还是去了。只是到了京城后,感到“我道不行”,才又回到南京,“著书立说,鼓吹休明”。尽管他辞官不做,可是皇帝赐给他一座在玄武湖的别墅,他还是老实不客气地享受 了。这种讲求“文行出处”的方式,对封建统治阶级又有什么害处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