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如题所述

今儿个就是腊月二十三,

就是小年儿了,

过了小年儿,离春节就只剩下六、七天了。

传统节日中,

还没有谁能比得上春节的分量。

但是近些年,总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

为什么感觉年味变淡了呢?

小时候一到小年儿,就开始念着年俗歌、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

过年活动很多:贴对联、穿新衣、走亲戚、逛庙会……虽然那时物资匮乏,但是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

腊月二十三,祭灶是这天最重要的活动。

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

为了能让灶王爷美言几句,

要供奉糖瓜等贡品,

吃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小年祭灶,家家户户就真正进入过年的气氛了。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

意味着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

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

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不过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没有那么多好吃的。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

是因为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较穷苦,

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看来在过去的人们眼中,

“硬菜”才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

这其实还是取的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

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

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

而且不能吃完,要留一点。

因为代表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六、二十七要准备好过年要吃的肉类,

到了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

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了。

除了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

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八发完面,二十九自然就要用来蒸馒头啦。

蒸馒头在过去不是随随便便做的,而是要精心准备,

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乡亲邻居交换的。

因此,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

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有讲究。

除了蒸馒头以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

腊月三十,除夕。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

在这天家人团聚,亲朋见面,共同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有放鞭炮、贴春联、贴挂千、摆供桌、吃饺子、守岁、迎岁……

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最受中国老百姓重视的一顿大餐了。

说到年夜饭,一般都少不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鱼,一个是饺子。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而饺子,则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一个个的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

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这天吃上一顿饺子。

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迎岁完成,新的一年开始了。

……

然而,现在的我们这么过年:

大部分人还要等到大年三十才能放假。

三十当天一票难求,

真羡慕早早回家的人。

假期短,还没休息好又要上班。

吃着年夜饭,也不忘忙活着刷手机、抢红包。

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年味变淡了?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大量的人口迁移,一家人聚少离多,

年前一起大扫除、办年货,为过年而忙碌的场景一去不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值得期待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

吃顿好的、穿件新衣服已变成日常了。

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仪式感缺失了。

春节成了“突击花钱”的节日,年轻人压力山大。

一到年节,就被七大姑八大姨“围攻”,学习、恋爱、结婚、生子,一个也落不下……

那么,年味还找得回来吗?

在这个经常分离的年代,每个重要的节日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和心思去表达重视。

年味,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喜庆的气氛,

是归乡的游子给家人讲讲外面的新鲜事,

是吃团圆饭时晚辈敬长辈一杯酒,

是放下手机,多和父母聊聊天,多陪伴陪伴孩子。

让重要的人更加被珍视,让重要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

年味,其实就这么简单。

(文/王萌萌)

本文由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郑高鹏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文来源于:

新华网,原标题《年味儿,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3
这个问题好!我觉得年味儿,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念妈妈饭菜的味道,是家里的妈妈盼望远方游子归家的心情,是全家人幸福团聚的年夜饭的味道。
第2个回答  2019-01-23

一直以来,很庆幸自己从未体验过什么叫乡愁,也许在外乡人眼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免去了每次节假日都奔赴归途中的滋味。而我,这个所谓的家乡宝,却羡慕起那种归心似箭的期待。在我的认知里,能有所期待而愿意为之花费很多心思去筹备的一件事,是多么的有意义。

每年春节到来之前,我们都避免不了关注一个“回家”的问题,中国人历来就把春节看成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不管离家有多远,都会赶赴家乡团聚,也许为了你的老母亲,也许为了你的孩子,那种牵挂驱使着你前进的脚步,哪怕下雨,下雪都阻挡不了你回家的心。

每次看到一些返乡潮的新闻,内心都是激动却又心酸的。看到那些骑行大军,一辆摩托车就寄托了对家的向往,一家三口或者夫妻二人,一堆带回家的年货,骑行几天几夜,回到家推开门的那一刻,心里应该是温暖至极吧?还有那些带着孩子在各种车站一等大半夜或者一整天的归乡人们,大包小包,吃的喝的用的,全都准备齐全,只为这漫漫长路,不饿肚子,能给家里人带去更多外面的“繁华”!在他们眼里,疲惫算什么?饥寒算什么?拥挤算什么?寻得一张票,走在归途中,足矣!

身边很多外地的朋友,在两周前就已经买好了回家的火车票或者机票等,看他们一个个激动得跟中了彩票似的。而我这个本地人,感觉就跟没这回事似的,虽然我不是本城市的, 可我不需要提前买票啊,也无需在路上奔波个几天几夜。可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年过节我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回趟家也跟往常一样,带上自己就够了,这一点,让我哭笑不得。

原来的公司需要值班,每年春节,我都是坚守岗位的人,因为身边的外地朋友是肯定要优先照顾的,而我这个苦逼的本地人,饱受了春节买不到饭吃,买不到水喝的尴尬局面,好在后来的一年里,领导终于照顾了我这个本地人。说起这些,总会无来由的羡慕起那些外乡回家过年的人,感觉那才是真正有年味儿的春节。而我,几乎每周都能见到父母,父母总说我“年轻人,多出去活跃活跃”,那个时候,我内心总在呐喊“你们是有多嫌弃我”......所以,每次回家,我都要经历同样的吐槽......这估计也就是我为什么不太期盼春节的原因吧(允悲)。

小的时候,真的很喜欢过年,穿新衣服,放鞭炮,一大早就听见我爷爷在家放歌,很喜庆很大声的那种,每次熟睡的人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年来了。我们老家那个时候还会用松针(我们叫松毛)铺在地上,提前一周就上山去采,一大篮子足够铺满客厅,然后在门后的松针堆里,埋一些吃的东西,像甘蔗、葛根、糖果等,可每次都还没等到除夕当天,就被我们悄悄的偷吃了。

除此之外,我们一大家族人,轮着每家吃一天,不管大大小小,到那一天都要到对方家里去,吃吃喝喝,年长的喝酒唠嗑,小的就打牌玩游戏,我最记得儿时的我,最喜欢一大群小朋友坐在松针地上打牌,抽乌龟、干瞪眼,多么值得回味的游戏啊,不管输赢,全看运气,输的脸上贴满小纸条,或者拱草墩(用头拱),其他赢的小朋友在一旁看得哈哈大笑。

多么美好的童年啊,回忆满满,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年已经没了期盼,没了惊喜。除了约定俗成的必须回家团聚,饭后必不可少的春晚,好像也没了其他能象征着真正过了年的事儿。压岁钱?现在给小孩压岁钱,也过时了,你前脚给,后脚就有人立马补还给你,就跟从你手上沾了个喜气似的。不知道小伙伴们那边是不是这样,反正我们这边是这样的。

说了半天,只是想抒发一下, 好怀念小时候的年味儿啊,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估计是因为满足的点不一样了吧!

第3个回答  2019-01-23
是小时候妈妈做的香喷喷饭菜的味道,买新衣服的味道,杀年猪灌血肠的味道,是个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的味道,是和家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欢笑的味道。
第4个回答  2019-01-23
鞭炮味才是正宗的“年味”,可惜大多一线城市已经不能放鞭炮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