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内阁有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明朝自太祖时,由于“胡惟庸案”,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将相权归于皇权,等于说继元朝后又间接废除中书省和门下省,只保留了尚书省,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那时便已有内阁阁员,只是那时的阁员官阶只有六品左右,也并没有较大的实权,仅仅是作为对某些事件提出处理意见的智囊机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成祖时期,成祖时,内阁的权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官阶仍然还是六品,虽有实权,但与六部的堂官仍然有很大差距,仁宣时,为了提升内阁的地位,干脆让六部的堂官兼领内阁阁员的职位,这一下便让内阁阁员的品级提升到了正二品,内阁六部制初步形成。明朝,皇帝的权力大体有两项,一项叫票拟,即对于某些事件提出可供参考的处理意见,并书于奏疏之上,第二项叫批红,即决定采取票拟中的哪项处理方法,或另作安排,用红笔书于奏折之上。宣宗后,皇帝将票拟的权力赋予了内阁,批红的权力赋予了司礼监,司礼监是宦官机构,属于皇帝的家臣、奴才,如果皇帝重用文臣,信任内阁,则司礼监几无实权,内阁的票拟,司礼监都会无条件通过,但如果皇帝信任司礼监,又疏于朝政,则司礼监会打着皇帝的旗号,干预票拟,逼内阁让步,毕竟,司礼监是替皇帝批红,原则上,司礼监的意思就是皇帝意思,内阁必须听命于皇帝。朱元璋废除宰相的本意是加强皇权,使集权于中央变为集权于皇帝,但这也意味着皇帝需要处理本应是宰相处理的奏折,最多时,朱元璋一天要批阅近两千份奏折,最少时也有七八百份,太祖成祖马上得天下,身子骨硬朗又兼有工作狂属性,尚且还可以应付如此高的工作量,但其后的皇帝大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如此繁杂众多的政务,不得不逐渐倚重于内阁和司礼监,但即便如此,最高的权力仍然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纵然有明一朝,权阉甚多,但从没有一个太监能危及皇权,阉竖行事也大多是依仗皇帝的信任打着皇帝的旗号,一旦皇帝失去了对其的信任,他便成了待宰的羔羊,正德诛刘瑾,崇祯除魏忠贤都没有费太大劲,因此有论调说明朝是太监的朝代,是完全错误的。但有人认为明朝有现代君主立宪制的雏形,皇帝是虚君,是国家的象征,实权在内阁,这其实也是错误的,内阁元辅既不是多数党的领袖,也不是由人民选举,而都是由皇帝任命,因此必须听命与皇帝,皇帝当然也希望任用顺心的大臣出任内阁,因此皇帝不愿的事内阁都无法办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3
你这么理解,如果皇上是市长,那么内阁就是几个秘书构成的市长秘书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