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印刷业及版权保护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宋代印刷事业的时代发展,表现在雕版印刷普及与鼎盛,活字印刷术的创造发明,更重要的是印刷管理制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是版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在我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是一次革命。

北宋初年,朝廷就十分重视印版的收集和重要典籍的印刷,并有计划有分工地刻印了经、史、子、集等书。

宋代的中央主管印刷的机构是国子监,其印书的主要种类是经、史、子、集类书籍。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又是中央朝廷刻书的主要单位。其所刻书,世称“监本”。

由北宋时期国子监镂版印刷的图书,经部书有校正唐代学者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等;史部书有《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等;诸子类书有《荀子》、《文中子》、《孙子》、《卫缭子》、《六韬》等。其他各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千金翼方》、《黄帝针经》、《金匮要略》,以及《说文解字》和《群经音辨》等。

北宋时期从960年建国至1005年间,由于大量刻印儒家经典著作,阐发经学思想及经书之音注、疏、正义等着述,经过40年,经书版片已经增加了20多倍。这不仅利于封建社会教育的普及,同时对儒家学说的研究与传播,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宋时期国子监刻书,对古代采用雕版印刷、刻印书籍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为以后刻书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在古代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宋建国初期,搜寻一些北宋旧监本书籍,国子监无力重雕,即令临安府及两浙、两淮、江东等地方朝廷部门刻版,然后送归国子监。当时刻印有《九经》白文、《十三经》古注、《十二经》正文,以及一部分正史书和《资治通鉴》。其他书版多存在原地印卖,或由读者赎买。因此,南宋时期地方官刻书迅速发展起来。

如各地方公使库,朝廷在地方各路设置的各路使司、地方州或府、郡,以及郡学、县学、书院等都普遍刻书、印书。所刻印之书有《礼记注》、《颜氏家训》、《荀子》、《周易》、《文选》等,都刻印精良。

宋代的民间刻本书,是在唐代中后期及五代以来兴起的民间印刷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代民间印刷的书籍,分为家刻本、家塾刻本和坊刻本。家刻本又称“私刻本”,是个人雇请工匠或出资由刻书作坊刻印的书,这类书大多为自己的著作或自己祖先的著作。其刻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扬名或纪念其祖先,因此,这类书往往以赠送为主,有时也通过销售而收回成本。

家塾刻本主要内容还是向本族家塾学生提供学习和阅读的书籍,其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启蒙读物以及历代名家诗文集等。这类印刷品除满足本族需要外,也往往销售一大部分,将所得收入作为家塾的经费。

坊刻本则是专门从事书籍印刷的作坊所印的书,这是典型的民间印刷。它一般都有自己的印刷作坊,根据其规模的大小,长期雇佣一定数量的刻版、印刷和装订工匠。

宋代的佛经印刷也很发达。印刷佛教经典影响最大的是971年至983年完成的《开宝藏》。历经12年,完成雕版13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函,5048卷;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

这项宏大的工程,在古代印刷史、出版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刻印佛教经典全藏之始。它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雕版印刷术发展有直接影响。

《开宝藏》全藏久已无传,现存残卷皆硬黄纸印,卷轴装,每卷中行字不一。残卷存世寥寥无几,弥足珍贵。据传陕西青莲寺、太原崇善寺等处曾有《开宝藏》零帙,尚待访求。

继《开宝藏》刻印之后,宋代还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官、私印经活动。

除了佛教印刷外,在宋代还刻印过几部道教著作。最有名、规模

最大的是刻印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万寿道藏》,它是在福建刻印的,共有541函,5481卷。

除了雕版印刷的书外,宋代版活字印刷的书,是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于1193年用活字自印《玉堂杂记》。这是毕A活字应用的重要证明。

宋代由于印书业的发展,朝廷也出台一些出版审查书刊的规定,包括:规定出版审查制度;禁印奏议国史帝王字像;禁刻学术“不正”之书;法令、天文、宗教、纸币等印刷禁令;禁止泄露军机等。与此同时,由朝廷制订并实施的版权保护方面的法规,可谓史无前例。

北宋时期的版权保护法规,主要为保护朝廷印刷物的权威性。南宋时期私刻书籍请官府出面,行使版权保护。保护的主要是出版者的经济利益,但也包括作者的著作权益。处罚的方式如“追人毁板”、“追板劈毁”等,是很严厉的。宋代与图书相关的版权保护管理的制度,开启了我国版权保护之先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