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颅内囊性病变

如题所述

颅内常见的囊性病变均为良性病变,包括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透明隔囊肿、脉络丛囊肿、室管膜囊肿、胶样囊肿;还有部分少见的囊性颅咽管瘤、囊性胶样瘤、大囊小结节的血管母细胞瘤、良性囊性脑膜瘤等。本文侧重简述几种常见颅内囊性变。

1、 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是指颅内先天性存在的一透明膜包裹无色透明脑脊液的囊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青少年多见,发生部位以左侧颞叶外侧裂区多见。还可发生于鞍上池,桥小脑区,三脑室等。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症状,大多因其他原因检查时无意中发现,有症状者多以头痛和癫痫常见症状。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小于2cm的囊肿每隔半年到一年定期复查,无症状,暂不手术,若有增大趋势,则需手术。手术的目的为解除囊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消除占位效应,改善周边脑组织的血供,防止囊肿复发,利于脑组织的发育和复位,使囊肿液流入正常脑脊液内,从而改善症状。其手术指针包括:有明显颅高压症状;继发性癫痫;严重脑积水;巨大囊肿压迫症状明显;继发囊内出血或颅内血肿等。手术方法: 1、 传统开颅术包括开颅开窗术及囊肿腹腔分流术。2、锁孔开颅手术。3、 微创神经内窥囊肿造瘘术。由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大,病人恢复慢,并发症相对较多,而微创手术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病人花费少,故需手术的患者大都选择微创治疗或者锁孔技术。

2、 表皮样囊肿

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珍珠瘤”,可以是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发展而来,也可以是后天性原因(外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皮下生长而来。囊腔内位由鳞状上皮角化蛋白层状脱屑构成的干酪样物质,其囊壁不含皮肤附属器。发病率0、2-1、8,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般多发于50-60岁。表皮样囊肿常在中线或中线旁,好发于脑外脑池,桥小脑角区。极少数长在脑实质内。

表皮样囊肿无特殊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脑积水,同时根据囊肿的位置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其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其方式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及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而后者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最佳组合方式。其优点有 1、 术后囊肿的复发率及无菌性炎症的发生率,最大限度的切除囊肿。2、 创伤小,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及颅神经的损伤。

3、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又称“皮样瘤”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起源于外胚层及中胚层。囊腔内有脱落的皮脂腺、上皮细胞、毛发和汗腺,囊壁较厚,由皮肤及皮肤附属器构成。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儿童,一般发病年龄22岁左右。其好发于颅后窝,也可发生在前颅底,鞍旁,或脑室内。

常见临床症状为头痛、呕吐、癫痫、共济失调、步态紊乱等,或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头颅CT或MRI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其治疗原则及方式同表皮样囊肿。

4、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又称“第五脑室”被认为是脑发育异常的标志,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者后天的产伤、脑外伤使以闭合的透明隔撕裂,由脑脊液填充,使得两侧侧脑室中间的间隔的距离大于10mm,称之为透明隔囊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一般透明隔囊肿分为两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症状性透明隔囊肿多表现为癫痫、头痛,精神异常,视力障碍,偏瘫,感觉障迟钝等。头颅MRI可明确诊断。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一般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定期观察。对症状主要表现为癫痫的患者首选神经内窥镜下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或选择显微手术、分流术、立体定向囊肿造瘘术。治疗效果好,一般都能达到囊肿缩小,脑积水消失和症状缓解的目的。复发率低。

最后,笔者认为对于有症状的颅内囊性病变需治疗,其首选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神经内窥镜。对于无症状的颅内囊性变可选择定期随访。想具体了解相关疾病可咨询专科医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