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

《道德经》集中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本文选出《道德经》中有关治国的八个主要内容,逐个分析解释,概括出老子治国的基本思想。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君主如果不崇尚贤才,社会就不会出现为了领先别人而互相压制争抢的现象。君主如果不崇尚贵重的物品,人民也就不会崇尚贵重的物品,就没有人去偷盗了。

不崇尚贤才,把贤才与普通人同等地看待,是一种彻底的人人平等思想。“不贵难得之货”,就是把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与普通东西平等看待。这是对各种物品的平等思想。

这两种平等思想,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时才能普及。

这两种平等思想,只有不争夺利益的人,才能做到。

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无为”就是没有作为。有些人认为“无为”是不妄为,按照规律做事。这是对“无为”的中等层次理解。

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道”演化出了宇宙万物。但因为它毫不显露自己,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知道它有什么作为。因此,老子把“道”说成是“无为”。

人也是一样,没有作为才能称为“无为”。

君主没有作为,人们可以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工作,国家便会自动地发展繁荣起来。

只有不争夺名利地位的君主,才能面对国家事务不去作为。

君主好静,民风自然就会端正。

争夺利益心强的人,必然积极地去作为。只有不争利益的人才能好静。

所以,只有不争夺利益的君主,才能“无为”和好静。

三,“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治理国家时,使用智慧和技巧越多,国家会越乱。不用智慧和技巧治国,国家才有真正的福。

追求利益的心理越重,就越会采用各种智巧做事。

不追求利益的国君,才能不用智巧治国。

四,“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想要处于人民之上,就必须以谦下的态度对待人民。总是站在人民后面,才能在国家中领先。

有些人为了得到高高在上的地位,用尽心机,甚至使用诡诈手段,后来反而身败名裂。

以谦下的态度对待人民,不争先、甘居人后的人,人民会认为他是具有高修养的人,应该向他学习,他才是真正在人民之上的人。

只有不争夺利益的人,才能以谦下的态度处事,甘居人后。

五,“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有些领导用压制下属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威严,却引出很多反抗,反而威严少。

不想有威严,对下属没有压制,也就没有反抗。

所以,不想有威严,才有真正的威严。

争夺利益心强的人,就会想通过有威严获得利益。

不争利益的人,才能不想有威严,才能有大的威严。

六,“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可以象烹饪一条小鱼一样,用很简单的方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使自己的家族后代永远统治国家,用尽各种残酷手段,结果只统治了14年就被推翻。

真正会治国的国君,治国时就象烹饪一条小鱼一样,只用很简单的方法。

汉朝初期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就吸取了秦朝亡国的经验,实行简单温和的政策,下放权力,减赋税,减兵役,使国家繁荣富强起来。

只有不争利益的国君,才能使用简单的方法治国。

七,“上者,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上等的领导者,因为没有什么作为,所以下边人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这就是老子说的“无为”的领导者。

次一级的领导者有很多作为,积极地为组织的发展考虑,工作积极努力。下边人愿意亲近他、赞扬他。

再次一级的领导者,强力地压制下属以获得威严,结果下属都畏惧他。

上等的“无为”领导者,之所以没有作为,就是因为他不想争利益。但他领导的组织却是最繁荣的。

八,“为无为,则无不治”。

领导者如果毫无作为,国家将会没有任何治不了的事。

无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就是权力下放。

国君不管理国家,权力下放给政府。政府少管理国家,不少权力下放给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自主权,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老子的无为治国方法是超群的,是对人类和社会规律深刻洞察的结论。历史上的君主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的“无为而治”,只有将来人类社会达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的自觉工作能力后,国家领导者才能把权力下放,很少管理或不管理国家,实行真正的“无为而治”。

以上八条就是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