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作品在音乐界的艺术地位是什么?

如题所述

《高山流水》曲谱最早见于刊行于1425年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后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据此记载及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可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成曲时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随着明清以来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多种琴谱中,以刊行于1876年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因此,后世琴家多据此谱演奏。此曲后世流传的版本主要是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古琴曲《流水》,因此这里仅将其中的这一部分作一分析。《流水》充分运用了古琴的“泛音、滚、拂、绰、注、上、下”各种指法描绘了流水的种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

第一段:引子。旋律在宽广的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描绘出一幅“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的充满诗意的画面。

第二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琮琮王争王争,幽涧之寒流;清清泠泠,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是第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不同之处是它省略了第二段的尾部。

第四段、第五段:旋律婉转起伏,似清泉出峡谷,汇入江河,一泻千里。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令人联想到水天之际的粼粼波光。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的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do)上。第八段、第九段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综观《流水》,由静而动,由缓而疾,由婉转到跌宕,由点滴到浩荡,在力度和节奏的澎湃中,大自然的情景与人的情感在此达到了高度的交融。

早在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善于弹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邂逅于汉江江口。伯牙弹一曲《高山》,子期感慨曰:“峨峨兮若太山。”伯牙弹一曲《流水》,子期心领神会曰:“洋洋兮若江河。”因此二人成为知音好友,相约来年此时此地再度相会。不想,别后不久,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不再弹琴。

《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流传已有两千余载。1977年8月22日,《流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知音”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