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如题所述

笔者的上一篇文章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宋真宗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而对其人深为鄙夷。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大明作为史上最硬气的朝代,最讲究的就是天子威仪和君王气节,于是才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所以朱元璋必然看不上宋真宗这种进贡乞和的懦弱之举。

其实,不仅仅是朱元璋,澶渊之盟一直被认为是丧权辱国,中华耻辱,千百年来备受后世诟病。

宋朝自从建国之初就与辽国战事不断,大宋王朝因此不堪其扰,边疆百姓更是永无宁日。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登基以后的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更是亲率大军南下攻宋。

当时,朝中不少大臣劝说宋真宗弃城南逃,唯有宰相寇准慷慨陈词,力劝宋真宗英勇抗敌。最终,宋真宗还算硬气,采纳了寇准的建议,选择了御驾亲征,澶州督战。



澶渊之盟虽然一直被看作是历史上著名的城下之盟,但实际上,当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在皇帝的亲自督战下,当时的战况其实是对宋朝有利而对辽国不利,如果宋真宗坚持抗战到底,还是非常有可能把契丹军打回辽国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宋真宗却接受了辽国的停战请求,并派出大臣曹利用前去议和。最令后人接受不了的是,这个澶渊之盟并非平等条约,而是一副大宋屈尊向辽国乞和的架势。

澶渊之盟大致达成了如下四条协议:

第一,宋辽从此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

第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各自撤兵停战。

第三,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共计相当于三十万两)。

第四,宋辽在边境设置榷场,开放互市贸易。

这四条当中,后人最引以之为耻的自然是第一条和第三条了。



宋辽虽名义上结成兄弟之国,而宋真宗为辽圣宗之兄,但当时辽国真正执掌政权的是萧太后,实际上宋真宗却是萧太后的小侄,宋朝乃是辽国的小辈。大宋乃中原正统,而辽国只是夷狄之邦,大宋如此屈居辽国之下,确实让人很难接受。

而第三条的岁银三十万两,名义上是资助,实际上无异于进贡,自古以来只有弱国进贡强国,小国进贡大国,宋真宗竟然甘愿屈尊至此,实在令人痛惜。

而且,当时宋真宗的理想“价位”是一百万两,当曹利用议和归来,宋真宗问他最终许给了辽国多少银两,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头,宋真宗以为是三百万两,连连摇头嫌太多,当得知竟然是三十万两时竟然喜不自禁,还重重奖赏了曹利用。

历史已过千年,仍有很多人对宋真宗的荒诞之举无法理解,明明战况占优,明明不惧辽国,为什么还要签订这个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呢?



澶渊之盟虽然在后世备受争议,但在宋真宗本人看来,这却是他平生最大的历史功绩。其实,宋真宗如此居功自傲也并非完全毫无道理,让数据告诉我们答案。

第一,澶渊之盟最直接的结果是结束了持续25年的宋辽之战,并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代,还国家以太平,还百姓以安宁。

第二,所谓的岁银30万两对宋朝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首先,当时宋朝的年收入在一亿两白银以上,30万两对大宋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完全伤不到筋骨。而且,此前宋朝每年的军费就达到了约3000万两,30万两岁银只是其百分之一。用30万两的钱解决了3000两的事,何乐而不为?

而且,澶渊之盟第四条中的开放边境贸易,宋朝仅在这一项中每年获得的利益就达到了岁银的2.5倍以上,除了支付30万两岁银,每年还有不少结余。



另外,据史料记载,澶渊之盟签订后的20年,宋朝的财政收入暴增了68倍,相当于盛唐贞观之治时的4倍,大宋之富,创历史之最,这的确是宋神宗签订澶渊之盟的功劳,因为打仗是最费钱的,只有停战方能迅猛发展经济。

以上数据似乎告诉我们,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除了损点面子简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了。但是,历史真相真的如此吗?

诚然,从短时间来看,澶渊之盟无疑是利大于弊,但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也为北宋覆灭埋下了祸根。

北宋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奉行“重文轻武”,所以宋朝一直是经济发达但军事羸弱。而澶渊之盟后,因为不用再连年征战,所以真宗、仁宗、英宗等历代皇帝都“忘战去兵”,使得国家军事力量进一步削弱。



连续百余年没有战事发生,这让宋辽两国休养生息的同时也逐步成了军事弱国,以至于后来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逐一灭国,酿成巨大历史悲剧。

澶渊之盟换来了百年和平以及经济鼎盛,但又有谁能那样高瞻远瞩,看到百年后的北宋亡国、徽钦二帝受辱?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同样复杂,不能用笼统地用利与弊、好与坏去简单评价,澶渊之盟如此,其他历史点滴亦然。

而我们之所以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不是因为我们比古人更有远见、更有智慧,而是因为我们更有时间优势,有数据作为依托,有历史作为证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